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紙墨筆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紙墨筆硯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紙墨筆硯

含義;泛指毛筆、黑墨、宣紙、硯台

起源;南北朝時期

著作;明代文學家屠隆《紙墨筆硯箋》

紙墨筆硯,為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又稱「文房四寶」,泛指:毛筆、黑墨、宣紙、硯台。簡稱「筆墨紙硯」。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

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徽州婺源(今屬江西)龍尾硯。

而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1]

出處

清《四字經》:紙墨筆硯,各宜小心。莫愛人物,手足不清。

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如今我們拿分紙墨筆硯來,大家作個筆談。」

明代文學家屠隆,名著《紙墨筆硯箋

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

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宣紙生產主要集中在涇縣。

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於世。 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為最大特色,有「千年壽紙」之稱。紅星牌宣紙獲全國著名品牌。

宣紙宣筆產於涇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

唐乾符年間,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

——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製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臘之」,方可「摹寫」。

另據《舊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一地獻紙尤為精美。

到南唐時,後主李煜監製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

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

徽墨

徽墨產於徽州地區的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徽墨以松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經久不褪、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高檔徽墨有超頂漆煙、桐油煙、特級松煙等。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

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

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

南唐後主李煜,雅愛書法繪事,將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井賜給「國姓」的獎勵。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

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隨着制里亞的繁榮,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況。

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

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歷代收藏家追來的瑰寶。

沈佳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

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

風靡一時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晚年時,不幸落水溺死。

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

湖筆

湖筆的產地在浙江吳興縣善璉鎮。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

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

湖筆,又稱「湖穎」。

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

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

這一帶的山羊,每隻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

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

「黑子」的深淺,體現鋒穎的長短。

湖筆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製而成。

善璉湖筆的成名,與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有密切關係。號稱「日書萬字」的湖州人趙孟頫,他對當地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

據《湖州府志》載:他曾要人制筆,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

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筆」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之精細和繁複。

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湖筆:亦稱湖穎,是「文房四寶」之一,被譽為「筆中之冠」。

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

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人們願以千金重價求買湖筆,足見其聲譽卓著。

湖筆的故鄉在浙江湖州的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

後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於管」,製成後人所稱之「湖筆」。

改制湖筆成功後,便將技藝傳給善璉百姓,使之當地幾乎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

2000多年的歷史,漢、晉、隋、唐、宋、元時期及當代筆工各領風騷,湖筆已深深融入了這塊土地。因此善璉建有蒙恬廟供之。

蒙恬去世後,善璉筆工不忘筆祖恩惠,捐銀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稱蒙溪。

每當蒙恬和筆娘娘生日(相傳為農曆3月16日和9月16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千百年來,在善璉集會膜拜筆祖,企盼筆業興旺,這類民俗活動一直沿續着。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

「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製成的。

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複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湖筆的成名,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製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

據《湖州府志》記載:他曾要人替他制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製,要求非常嚴格。

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

現發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類、近三百個品種。

1983年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曾帶數百套湖筆作禮品贈送給日本朋友。

歙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於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

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淨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

歙硯的品種繁多,其中以羅紋、眉子為上品。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

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

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

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

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湧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

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

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

歷史上,讚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

蘇軾有首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

——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

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參考來源

中國文房四寶

參考資料

  1. 紙墨筆硯,第一字畫網 , 202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