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绒毛山蚂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绒毛山蚂蝗

中文学名:绒毛山蚂蝗

拉丁学名:Desmodium velutinum (Willd.) DC.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属:山蚂蝗属

绒毛山蚂蝗(学名:Desmodium velutinum)为豆科山蚂蝗属下的一个种。产广东海南广西西南部、贵州(贞丰)、云南南部及台湾南部。生于山地、丘陵向阳的草坡、溪边或灌丛中,海拔100-900米。热带非洲至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有分布。

基本内容

  • 中文学名: 绒毛山蚂蝗
  • 二名法: Desmodium velutinum
  • 门: 被子植物门
  •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 亚 目: 蔷薇亚目
  • 亚 科:蝶形花亚科
  • 拉丁学名: Desmodium velutinum (Willd.) DC.
  • 界: 植物界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蔷薇目
  • 科: 豆科
  • 族: 山蚂蝗族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60––150cm;茎密被短柔毛。小叶l片,稀为3片;叶柄长4–18cm;托叶三角形,具长5–7mm;小叶近革质,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0cm,宽3–8cm,先端圆或饨,基部近截形或心形,边缘浅波状,上面密被平贴短柔毛,下面在脉上密被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顶生的偶具少数分枝而为圆锥状,长4一10cm;花小,密集,长4––5mm;萼长约2mm,被毛,萼齿三角形,花冠紫色或粉红色,旗瓣倒卵圆形,翼瓣长椭圆形,具耳,龙骨瓣狭窄,无耳。荚果长1.5–2cm,密被褐色长柔毛,腹缝线浅波状,背缝线波状;节荚3–7个,近圆形,两面凸起(图57)。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国外,越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及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态特征

绒毛山蚂蝗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于向阳山地及丘陵地区的山坡草地及灌丛中,但耐阴性强,在树荫下仍能良好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但以沙装土至壤土上最为常见。花期9–11月,成熟期为11月至翌年2月。生于阳光充足地方的植株,在果荚发育的同时,叶片几全部脱落,但枝干并未死亡,至条件适宜时重新抽叶生长,在荫蔽之地,果荚发育的同时,叶片仅部分脱落。

饲用价值

绒毛山蚂蝗嫩枝叶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且干旱季节仍保持青绿,可供牲畜采食,在热带较于早的地区,绒毛山蚂蝗对饲草短缺,维持牲畜的生存起有重要的作用。绒毛山蚂煌的化学成分如表57。[1]

栽培要点

绒毛山码蝗可用种子或插条繁殖。用种子繁殖时,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仅为10%一15%,种子经硫酸、热水或划破种皮处理后,发芽率可增至50%一60%,经处理的种子可按行距1m条播,也可按株行距60x60m穴播,每穴播种2–6粒,插条种植密度为60cmx60cm或30cmx60cm为佳。建植初期每公顷施磷肥15–20kg。建植头6–8周需要清除杂草.播种季节以雨季开始时为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