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绿喉蜂虎

绿喉蜂虎

中文学名: 绿喉蜂虎
拉丁学名: Merops orientali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佛法僧目
科:蜂虎科
属:蜂虎属
种: 绿喉蜂虎
亚 种: 9种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802
英文名称: Green Bee-eater
英文名称: Little Green Bee-eate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绿喉蜂虎(学名:Merops orientali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小型鸟类,共有9个亚种。身长22-25厘米,翼展29-30厘米,体重15-20克。喉绿色,额部、头顶至上背为锈红色,其余上体均为亮绿色。中央尾羽延长且端段狭细,超过侧尾的长度为跗蹠的2倍长度以上;嘴细长而向下弯曲,为黑色。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翅长而尖。羽色艳丽,栖息于林缘疏林、竹林、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区,常单个或成小群活动。大多在空中飞翔捕食。休息时多栖于树枝和电话线上,主要以昆虫为食。[1]

目录

外形特征

绿喉蜂虎头顶至后颈及两旁橙棕色,有一黑色过眼纹,眼纹下及颏绿蓝色,背至尾上覆羽鲜草绿色,后者羽端沾蓝;尾羽暗草绿色;羽干黑褐至黑色,中央一对的狭细部分全黑色,侧尾羽有蓝绿色外缘和褐色的内缘、羽端;翅表大致与背同色,三级飞羽端部沾蓝,初、次级飞羽具黑色羽端。喉、胸橙绿色,喉下有一黑色半环形斑;胸以下淡蓝绿色;腋羽、翼下覆羽及覆腿羽淡橙棕色。

幼鸟额至后颈棕栗色;背及翅表暗绿色;腰以下淡蓝近白色;尾羽黑色沾蓝;体侧淡皮黄色;喉灰白而沾蓝绿色,喉下黑斑不显;胸及以下橙而沾草绿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和变狭,使尾呈方形。
虹膜朱红色;嘴黑色;脚淡褐色;爪角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8-20克,♀15-22克;体长♂235-240毫米,♀185-236毫米;嘴峰♂27毫米,♀23-27毫米;翅♂96-97毫米,♀90-99毫米;尾♂123-131mm,♀112-125毫米;跗蹠♂9-10毫米,♀9-1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竹林、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区,也出现于城镇公园和果园,耕地旁山坡的竹林枝桠上、疏林的秃枝上、电线上甚至地面上、耕牛背上。

生活习性

绿喉蜂虎为留鸟,结小群活动,常见栖于见到飞虫飞过即敏捷地突然冲飞空中咬捕,捕获飞虫即绕一弧圈飞至一立足点吞食,吞食前习惯先将猎获物撞击(与栖息的物体)一回。日落时集大群于叶盛的乔木或竹树上过夜,初到过夜点时甚为吵闹,一时又发生爆炸性似的全群一哄而起作一阵乱飞,最后才渐渐安静和停息下来;翌晨,往往太阳已升高仍见小群一堆堆地栖息在树上,面对向着同一个方向、头仍低在翅下沉睡着。飞行快速,其方式是:快速拍翼一阵即如燕子一样张翅滑翔一会。鸣声悦耳,有金属声,似“tri-tri-tri”的反复,多在飞翔时发出。

主要以昆虫为食物,特别是膜翅目等飞行性昆虫,包括膜蜂类、蜻蜓、小甲虫及其他昆虫;还包括蜜蜂、黄蜂、蝉、蛾、蝶类、白蚁等。偶尔也吃蝗虫蚱蜢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特迪瓦、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里、毛里塔尼亚、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泰国、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中国(云南西南部、中部和南部)。 旅鸟:阿富汗、巴林、希腊、利比亚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期约在4-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路旁岩坡上或河谷岸边上崖上,掘洞为巢,挖直径约30-40毫米、深约0.5-2米的水平隧道于林缘山坡沟壑或路旁的沙土壁上,多年使用,一处壁面常见多个巢洞零散分布。卵室一般无垫物,有者也只是食余下的昆虫残物如翅膀、壳质等。每窝产卵4-7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或圆形。雄鸟和雌鸟轮流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雏鸟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喉蜂虎传说中国最美的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