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翼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翠翼鸠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Chalcophaps indica 目/科/属 鸽形/鸠鸽/翠翼鸠 迁徏状态 留鸟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23-27cm/108-160g |
别名:绿翅金鸠、绿背金鸠,雌雄略异。虹膜暗褐色,暗红色眼圈。嘴鲜红色。脚紫红色。
指名亚种indica
- 雄鸟
- 头顶至后颈灰色,额及眉线银灰色。
- 头、颈及胸、腹紫褐色。
- 背及翼为具光泽之鲜艳翠绿色。肩部翼角有白色羽尖。
- 下背至腰黑褐色,有2条银灰色横带,尾下覆羽深灰色,尾羽黑褐色。
- 雌鸟
- 似雄鸟,但羽色较黯淡。
- 头与颈、胸为一致的灰褐色,仅额基及眉线些微灰白。
- 肩部翼角之白色羽尖亦较小或无。
- 亚成鸟似雌鸟但羽色较黯淡斑驳。身体密布横斑,体背有锈红色羽缘,嘴及脚颜色偏暗。头与颈、胸为一致的灰褐色,仅额基及眉线些微灰白。
栖地&习性
栖息各种各样的森林类型和邻近的栖息地,包括原始的雨林,湿地。平地至低海拔山区阔叶林、次生林、果树林、农耕地或海岸防风林。
地栖多于树栖,性隐密不易见。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林底层或林缘。在地面行走觅食。常自林中或小径振翅窜出。
主要是种子和下落的果实,有一些无脊椎动物(昆虫,包括白蚁和蜗牛)为食。
繁殖
在许多地区常年繁殖,通常在旱季后期至雨季达到高峰。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繁殖期,发出发声是反复的,低调的求偶声,似"呜、呜-,呜、呜-"。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C. i. indica (Linnaeus, 1758) – 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麓的S),南中国(东南四川,云南,广西,海南),台湾和南琉球群岛,以及南至东南亚和菲律宾的南至 Lesser Sundas(东至Alor),Sulawesi,Moluccas(SE部分除外)和W Papuan Is。
- C. i. robinsoni E. C. S. Baker, 1928 – 斯里兰卡。
- C. i. maxima E. J. O. Hartert, 1931 – 安达曼。
- C. i. augusta Bonaparte, 1855 – 尼科巴岛。
- C. i. natalis Lister, 1889 –Christmas I (S of Java)。
- C. i. minima E. J. O. Hartert, 1931 – 在NW新几内亚农福尔岛,比亚克和努姆岛(Geelvink湾)的岛屿。[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grey-capped emerald dov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