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
期刊名 | 台湾艺术 |
---|---|
创刊时间 | 昭和15年(西元1940年)3月4日 |
停刊时间 |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11月?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1号~第5卷11号,共55册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建成町一ノ一四二 |
发行单位 | 台湾艺术社 |
创办宗旨
于1940年3月发刊的《台湾艺术》,是以大众为发行对象之综合文化杂志。同年1月《文艺台湾》、4月《台湾》相继创刊,文坛气势日渐蓬勃,编辑兼发行人黄宗葵在“网罗本岛艺术之所有领域,将之综合编辑”的志向中,决意创办“虽不免沦于通俗之讥”、但基于经营层面能“有别于同人杂志”的考量,纠合教授学者、文学艺术音乐等文艺工作者,组织成为符合“综合”字面意义之文化性杂志。同时代之文艺杂志多拥相应之会员制文艺团体,以作为执笔者与经费的来源保证,《台湾艺术》独以黄宗葵之个人资金为起点,在获得许丙、辜振甫、乾元药行、大日本制糖等工商业界的资金赞助后,殆可维持每月固定出刊、且销量渐增的稳定状况。1943年以后时局迈入台湾决战体制,在《文艺台湾》《台湾文学》等文艺杂志于同年12月废刊合并后,被认为具备抚慰从军者心灵效用的《台湾艺术》,仍持续发行至1944年底方更名为更具战争意涵的《新大众》。1945年10月1日,从内容与用语层面来看显然已于8月15日前编成的《新大众》出版,其卷后明示“次号起将变更为国语”,而1946年1月1日出版的《艺华》即为目前可见《台湾艺术》系列杂志之休止符。
刊物内容
创办《台湾艺术》的发行人黄宗葵,自1932年代于东京资助“台湾艺术研究会”前身之“文化同好会”起,即与台湾新文学运动结缘。然而真正使《台湾艺术》成为畅销杂志的推手,是自1941年9月起接手担任主编之江肖梅。江亦自1930年代之初即书写白话诗、剧本等新文学作品,亦对灯谜、对联、俳句、川柳等汉日传统文艺有所涉猎,并能创作如《包公案》《诸葛孔明》等连载通俗作品。兼擅汉文、日文写作,跨越新旧纯粹通俗文学领域的能力与身段,使江肖梅主编之《台湾艺术》也因此呈现极为弹性与包容之特质,刊载篇章包括诗、小说、剧本等创作,对象为台北帝大教授、来台日本文人、皇民奉公会干部、电影导演、职业妇女、小学校长等采访纪录,画家、民俗采访者、文艺作家之对谈记事,其中为数众多的座谈会纪录尤能突显《台湾艺术》兼具娱乐与教化之综合杂志特质。
活动内容及专访
“台湾艺术社”从创刊以来即积极主办各种座谈会,主题包括
(一)地方区域特色之“谈台南”、“谈彰化”、“谈新竹”、“谈台中”、“谈宜兰”、“谈大稻埕”等
(二)台湾文化诸面相如“台湾风俗”“台湾演剧”“台湾音乐”“谈台湾代表性作家作品”“谈电影”等
(三)与国策、战局推移相关之时代性话题如“谈南方进出”“谈皇民奉公运动”“谈战线后方女性的决战生活”“谈战时与健民”“谈海洋”“谈国民动员”“战斗的农村”“谈决战下的家庭园艺”等;结合政治时事与地方文化生活的用心可见一斑。
另有由杂志记者采访特定对象之特辑记事,如“莎勇之钟”导演清水宏与明星李香兰、台湾兴行统制会社专务真子万里、台湾演剧协会专务理事三宅正雄、戏剧家松居桃楼等娱乐艺术界人士;与战争文艺政策密切相关的来台访问旅行之日本文化人小林胜、菊冈久利、林房雄、台北帝大文政学部长、台北女子高等学院主事等;以及充分体现战争意义之特定身份人士如陆海军兵志愿者、车掌、战死者遗族、护士、打字员、高砂铁工厂女社长等。
座谈会与采访记事
座谈会与采访记事,原为日本近代媒体为了呈现刊物特色、建立与读者之共同体意识等目的而发展的操作方式。在《台湾艺术》之外,《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各时期之台湾文艺杂志亦常使用。然而《台湾艺术》更有多场企画对谈会,分别安排杨佐三郎‧吴天赏对谈第三回府展;金关丈夫‧杨云萍、池田敏雄‧刘顽椿、林献堂‧稻田尹三组对谈台湾传统民俗;丰岛与志雄‧滨本浩、中村哲‧龙瑛宗二组对谈社会与文化。在含括了学者、作家、传统知识份子、文化工作者等身份的对谈者之组合中,充分显现《台湾艺术》对于探讨台湾文化现象之巧思,以及杂志主事者的雄厚人脉关系。以上所列举之丰富多样的对谈会、座谈会与企画采访主题,已可窥知《台湾艺术》在战争期台湾文化界中,不欲著眼于发展论争言说,而是以报导反映现象为目标的务实立场。
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1937年报纸汉文栏废止后,《台湾艺术》仍在1941年八月号左右维持汉文栏存在,白话文小说如吴漫沙〈繁华梦〉、李逸涛〈蛮花记〉当为具备文学史语言意义的作品。日文小说创作为《台湾艺术》在新文学层面的最大收获,如龙瑛宗〈朝烧〉、〈结婚绮谈〉张文环〈辣韭罐〉、吕赫若〈蓝衣少女〉、〈台湾的女性〉(连载未完)、〈顺德医院〉、西川满〈崭新的系图〉、新垣宏一〈朝晴〉、新田淳〈面包树下〉、滨田隼雄〈军人的父亲〉、陈火泉〈蒜〉、杨逵〈父子〉(剧本)、〈萌芽〉等作品,不仅可见1940年代台湾代表性作家发表创作,《台湾新文学》停刊后停笔日久的台湾左翼文学代表作家杨逵,亦在《台湾艺术》重现踪迹。吴浊流之散文〈南京杂感〉、〈国府要人印象记〉、〈南京要人印象记〉等,亦可视为游记文学或作为《亚细亚的孤儿》题材之参照。
通俗性创作
以大众为对象的通俗性创作方面,有侦探小说如苏文石(金关丈夫)〈南风〉、历史小说如江肖梅〈包公案〉、〈诸葛孔明〉、〈北条时宗〉、都市小说如叶步月〈血液型〉等。另有集结志上篇章,或迳出单行本之“台湾艺术社”出版品如西川满《西游记》、陈逢源《雨窗墨滴》、稻田尹《台湾歌谣集》、台湾艺术社编《爱国诗集》等。
影响
无论从执笔者阵容、文章语言、篇章形式内容等层面来看,《台湾艺术》都不是一部可以直截划定属性的刊物。涵摄汉诗文到现代诗小说、和汉历史演义、台湾传统民俗至电影新剧、地方生活到都市女性样貌、语言教育与战地现况等面相,使《台湾艺术》成为名符其实、也是台湾罕见的综合文化杂志。《台湾艺术》不但成为研究战前台湾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层面的重要资料,同时亦可就其跨越战前与战后初期的发行其间,纵贯观察同时期台湾出版媒体的兴衰。然或因为其通俗大众取向,使目前《台湾艺术》在战后尽皆散易,仅有数份期藏于台湾之公立机构如国家台湾文学馆、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等地,其他多在民间收藏处,实为学界之憾。[1]
注释
- ↑ 张文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