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航站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航站樓,是機場內的一個設施,提供搭機乘客轉換陸上交通與空中交通的設施,方便他們上下飛機。乘客購票後需辦理報到、託運行李,並經過安全檢查崗位及證照查驗方能登機[1]

規模較小的機場通常只會有一個航站樓,而規模較大的機場會擴建多個航站樓,乘客可透過走道、天橋、地下道或機場內的旅客捷運系統從航站樓通往不同的登機大樓(例如丹佛國際機場),以容納較多旅客及處理更多航班。也有些機場會設置多個航站樓,每個航站樓都附設登機大樓(如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大型機場大多數機場的航站樓設計相當樸實,但由於不少航站樓在設計時並未考量整體長遠規劃,之後擴建時形成迂迴的連接通道,是不少大型機場的通病。

航站樓設計

1930及1940年代,客運航班迅速增加,當時建立的美國航站樓大多反映了當代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潮,其中一個現存的例子是1940年的休斯頓市機場航站大樓(今日已改作為博物館用途)。早期的航站樓直接通往停機坪地面,乘客需步行或乘坐巴士到飛機旁才可登機。這種設計在小型機場仍相當常見,甚至許多大型機場仍有「巴士接駁登機口」,接送無法停靠航站樓的飛機的乘客,如平壤順安國際機場、香港啟德機場台北松山機場與德黑蘭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皆有類似的設施。

登機方式

大部分大型航站樓採用空橋登機,也有部分航站樓為小型飛機或停靠在遠機位的飛機提供接駁巴士,把乘客從登機口運送到飛機。

傳統的碼頭式航站樓、半圓式航站樓,由於多半屬於單一航站樓形式,故有助於旅客轉機,如香港、阿姆斯特丹赫爾辛基機場。混合式航站樓也有機場使用,如東京成田國際機場、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舊金山國際機場和墨爾本機場使用的是碼頭和半圓形混合式設計的航站樓;而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則採用碼頭式加衛星式的混合設計,登機口和航站樓以天橋連結;北京首都機場第三航站樓則是衛星式與半圓式的結合體。

紀錄

  • 第二名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98.6萬平方米)

視頻

航站樓 相關視頻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
中部最大機場,看看這個超級航站樓怎樣建成?

參考文獻

  1. 民航機場有哪些基礎設施,搜狐,2016-03-22
  2. 迪拜國際機場(DXB,OMDB),通用運費網,20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