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聯科學院能量震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聯科學院能量震級又稱K能量震級或K震級,用字母K代表(即俄語單詞класс)。能量震級是後蘇聯國家、古巴蒙古國使用的,衡量當地或該地區地震大小或烈度的單位 。

換算

K在數值上等於地震輻射的地震能量(焦耳)的對數,如公式K=log ES所示。K震級中的12-15級大致對應其他震級中的4.5-6級,MW[1] 6.0震級大致對應K震級13-14.5級。

有許多對應區域網絡的特定公式,可以將K震級轉換為其他震級。K震級(M(K))或其某些轉化值,有時用於識別用K值推導出的量值。

歷史

塔吉克地區跨學科地震勘探隊的蘇聯地震學家們,在偏遠的中亞加爾姆地區(今塔吉克斯坦)發生了數次毀滅性的地震之後,於1954年提出了這個震級理論。該地區在後蘇聯國家中,是地震活動最為劇烈的國家之一,每年發生超過5000次地震 。當時所需處理的地震數量,以及當時地震學設備和方法的不發達狀態,促使探險工作者開發出新的設備和方法。

V. I. Bune因發明了衡量地震能量的標準而著稱,雖然他的貢獻體現在多種方面。(西方地震學家發明的「里氏」震級和其他震級標準,用地震波某些部分的振幅估計震級,是地震能量的間接衡量方法,與K震級相反。)

然而,當時可用的工具複雜度不足以正確估ES,而Bune的方法是不可行的。T.G.Rautian在1958年和1960年提出了更實用的修訂版本;到1961年,K震級在整個蘇聯開始應用 。修訂版本的關鍵變化是根據地震波的幅度峰值(特別是P波最大值和S波最大值的和)在地震發生後前三秒內估算ES。

結果是,K震級成為一種局部震級,可測量的地震只有強度等於或低於M 6.5(K 15)的局部和區域地震[2],超過上限即會出現飽和,即強於這個標準的地震其震級會被估計過低。

Rautian還製作了一個諾謨圖來簡化計算,並使用了一些適用於加爾姆地區的簡化假設。這個版本有時寫作KR,以區分其他適用於庫頁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等遠東地區的版本,如KF、KS、KFS、KC等。

視頻

蘇聯科學院能量震級 相關視頻

地震常識第九集 震級與地震波能量
4分鐘看懂震級是如何測定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