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莆田仙遊 |
莆田仙遊縣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木蘭溪中、上游,位於東經118°27'-118°56',北緯25°11'-25°43'之間,隸屬於莆田市。
基本信息
名稱; 莆田仙遊縣
位置;; 福建省東部沿海
隸屬; 莆田市
區域總面積; 1815平方公里
氣候;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均降雨量; 1610.2mm
簡介
縣境東接莆田市區,西接永春、德化,南連惠安、南安、
泉州鯉城區,北介永泰,東南瀕臨湄洲灣,挨天然良港秀嶼港,接肖厝港口。縣域東西寬49公里,南北長63公里,海岸線長5公里,區域總面積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萬畝),其中耕地35.5萬畝,山地203萬畝,有林地178萬畝。
行政規劃
鐘山鎮 西苑鄉 度尾鎮 龍華鎮 大濟鎮 社硎鄉 書峰鄉 象溪鄉 游洋鎮 石蒼鄉 榜頭鎮 園莊鎮 楓亭鎮 郊尾鎮 蓋尾鎮 賴店鎮 鯉南鎮 鯉城街道辦事處
氣候
仙遊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3℃,年平均降雨量1610.2mm,年平均相對濕度76.4%。年平均無霜期318.4天。年均日照時數1847.6小時,年平均風速1.7m/s,最多風向為東北偏東風。
基礎設施
交通
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瀕臨湄洲灣,北承省會城市福州(距離130公里),南接泉州、廈門(距離153公里)。福廈鐵路、福廈高速公路、324國道、省道秀里線、省道201線貫穿境內,莆永高速仙遊段2012年11月份通車,沈海複線高速仙遊段2013年底通車,湄渝高速仙遊段年內動工,設有7個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擁有海岸線8公里,已建立500噸級和300噸級的碼頭各一座,正在規劃建設楓亭3000噸級干散貨碼頭1座。農村村道硬化率達100%。
供水
全縣水資源平均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1810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6萬千瓦,已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福建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金鐘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06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1.8億噸;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26座(含發電水庫),總庫容量近3億立方米。自來水廠12家,設計日供水能力9.5萬噸,現日供水6.4萬噸,其中縣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達2萬噸;仙遊經濟開發區日供水能力達2.8萬噸。在建的仙遊第二水廠近期日供水5萬噸,遠期日供水10萬噸。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10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
供電
福建省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仙遊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現有水電站106座,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現有11萬伏變電站4座、3.5萬伏變電站6座,日最高負荷190.6兆瓦,可完全滿足企業用電需求,確保不拉閘、不限電。
人口狀況
人口總量
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仙遊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園莊鄉土樓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動的遺址、遺物。先民們以磨製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生產用具,從事農耕漁獵以及手工紡織業、制陶業等。
據宋《仙溪志》載,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建縣時,仙遊人煙稀疏。五代十國時,北方人民避亂南遷,其時主客未滿千戶。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亂南遷,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趨於下降,在其後的150餘年間,徘徊在1--1.5萬口之間。到清代,經歷了"乾嘉盛世"之後,人口增加,同時人口統計由僅計成丁口數改為男女老少均計在內,故人口統計數驟增,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全縣人口達49320戶共計306798人。現轄17個鄉鎮、1個街道、6個管委會,326個村(居)委會、4748個村(居)民小組。縣域總人口112萬人,占莆田市總人口的1/3,旅外華僑華人20萬多人,主要分布印尼、馬來西亞等34個國家和地區;台港澳同胞6萬多人。
人口構成
仙遊是個多民族的縣份,民族以漢為主,少數民族有畲、回、蒙、藏、苗、彝、壯、侗、瑤、黎、高山、水、白、土家、哈尼、拉祜、納西、仫佬、毛南、乞佬、京、朝鮮、布依、滿等共26個少數民族。
仙遊村莊以同姓宗親聚居為主,集鎮則雜姓聚居。全縣漢族以陳、林張等姓為最多。20世紀80年代起,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口流動加劇,特別是四川、雲南等省女子婚嫁到仙遊的增多,姓氏也隨之增加。全縣共有324個姓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