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葫 |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两端膨大,中间细,形状像两个大小不等的球连在一起,可以吃,也可做器具或供观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葫
拼音; hú
注音; ㄏㄨˊ
出处; 《尔雅翼》
总笔画; 12画
释义; 葫芦
基本解释
葫 #hú
【释义】[葫芦](húlu)
折叠编辑本段更多信息 葫〈名〉
形声。从芔,胡声。本义:蔬菜名。即"大蒜"。
蒜有大小,大蒜为葫,小蒜为蒜。――《尔雅翼》
葫芦
一年生蔓草,叶如心形、互生,花白色,果实如大小二球重叠,除其果肉,可充器皿。
该蔓草之果实。
葫芦属某些植物的泛称。
取一葫芦。――宋·欧阳修《归田录》
葫hú
【葫芦】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子互生,心脏型,花白色。果实中间细,象两个球连在一起,表面光滑,可做器皿,也供玩赏。
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葫芦科】双子叶植物的一种,多数为草本,少数为灌木,有卷须,叶子互生,有柄,花单性,极少数是两性,果实是浆果。葫芦、南瓜、冬瓜、西瓜等都属葫芦科。
【葫芦藓】苔藓植物,植枝矮小,有直立的茎,茎上生着许多鲜绿色的小叶,叶片很薄,雌雄异株,没有根,只有丝状的假根生在土壤里。
葫hú
①大蒜。
②葫芦。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葫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9
《集韵》洪孤切,音胡。《广韵》葫,瓜也。
又《类篇》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本草注》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孙缅云》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则小蒜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葫
释名 又叫大蒜。它和小蒜的气味相似。张骞出使西域后,大蒜、胡荽才传入中原。因而叫葫蒜。而小蒜系中原本地所产。
采集加工
大、小两种蒜,都在八月下种,三、四月吃蒜苗,夏初则吃蒜薹,五月份则吃它的根,秋季收种。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主治
主治归五脏,可散痈肿毒疮,祛除风邪,消除毒气。又可下气消积食,化腐肉,祛除风湿,破冷气,消腹部包块,扶正祛邪,通气温补,治疗毒疮,癣等病症。另有强健俾胃,助肾气,止霍乱吐泻导致的抽筋和腹痛,驱除邪气和瘟疫,疟疾导致的抽风和寒冷。敷伤风冷痛,治毒疮,蛇虫之毒,溪砂毒,沙虱毒。
发明与传说
叶石林在《辟暑录》一书中记载:有一个仆人在六、七月骑马飞驰,忽然倒在地上气若游丝。同行的王相叫人用大蒜和路上的热土各一把放在一起研碎,用一杯刚打来的井水调和,扳开牙齿灌进他的嘴里,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李绛在《兵部手集方》一书中记载:毒疮肿毒导致疼痛呻吟,无法睡卧,神智不清的,把两颗独蒜捣烂,和上麻油后厚厚敷疮上,于后便更换再敷。多次用此方法救人,都极为灵验。卢坦侍郎肩上长疮,撕心胀痛,采用此方法便治愈了。有李卜射后脑长疮久治不愈,卢侍郎向他建议采取这种方法也医治好了。葛洪在《肘后方》一书中记载:只要是背上疮肿,可用独蒜横切一分厚,贴在肿头上,用梧桐子大的艾炙大蒜一百次,不知不觉红肿逐渐消退,多炙片刻更好,不要太烫,倘若觉得疼痛就拿开,蒜焦了就再换一块,不要损伤皮肤。
附方
倘若是用熟醋浸泡多年的大蒜更好,将大蒜捣乱用水服下,可治疗因中暑导致的昏迷不醒。捣碎贴在足心,可医治鼻孔流血不止。用大蒜和豆豉丸服下,可治大便突然大出血。将大蒜捣成汁饮服,可医治吐血和心绞痛。煮成汁饮服,可治疗角弓反张之症。和鲫鱼一起做成丸子食,可治胸闷胀满。和蛤粉一起做成丸子食,可消水肿。同黄丸子一起吃,可治腹痛。捣成膏敷在肚脐上即可通达下焦消水,通大小便。贴于足心,治急性腹泻,止鼻出血。放入肛门中,能使幽门通畅,治疗关络不通,但吃多了会损伤人的眼睛。
治腹胀:大蒜装入自死的黑鱼肚里,再用湿纸包好,放在火中煨熟,将蒜和鱼一起吃。忌放椒、盐、葱、酱。多吃自愈。此方法有人试过,并不是夸大其辞。用炙的方法治背上发疮。只要觉得背上有硬肿块疼痛,先用湿纸贴在疮头,再用大蒜十颗,淡豆豉半合,乳香一钱,研细,根据疮头的大小,用竹片做个圈围起来,将药填在圈内,填至分两厚,用艾炙,由痛炙到痒,再由痒炙到痛,以一百次为一疗程。此方法与蒜钱炙法有相同的功效。
治疗肿恶毒:用门臼的灰一撮筛细,用独蒜和蒜苔蘸灰擦疮口,等疮自然冒小汗后再擦,不久红肿便消失了。背上硬块红肿,也可以擦。
治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将独头蒜烧熟后去掉蒜皮,用布裹好放入肛门,胀气马上就能通。
治干湿霍乱转筋:将大蒜捣碎涂于足心,立愈。
治气肿,用大蒜、田螺、车前子各等份,熬成膏摊贴在肚脐上,水即随大小便排泄出去,几天即可痊愈。
治痢疾伴饮食不进或呕吐不能食:将捣烂的大蒜贴于足心,也可掩贴在肚脐上。
治妇女**红肿发痒:用大蒜水洗**,见效时停止。
治中闭口椒毒,气滞欲死:把蒜煮来食用,即可治愈。
治鱼骨头卡在喉咙里:用独头蒜塞在鼻孔里,鱼骨头自然就出来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