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島瑤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蓬島瑤台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於1725年(雍正三年)前後,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築為仙山樓閣之狀。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閱,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台欣賞。
歷史沿革
建於1725年(雍正三年)前後,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萊、瀛洲大小三島,島上建築為仙山樓閣之狀。
蓬島瑤台結構和布局根據古代畫家李思訓的「仙山樓閣」畫設計;宮門3間,正殿7間,殿前東列暢襟樓,西列神洲三島,東偏殿為隨安室,西偏殿為日日平安報好音;東南面有一渡橋,可通東島,島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橋,可通北島,島上建殿宇3間。 蓬島瑤台中的大島象徵着「蓬萊」神山,在蓬島瑤台大島的西北和東南的小島則象徵着「方丈」和「瀛洲」另外兩座神山,東南島上還建有一座六方亭,島上堆有大量山石,還有許多御刻石,這些石頭中有部分至今還保留着。
根據清朝的皇家密檔記載,從福海的各個角落觀察蓬島瑤台,都無法觀察到這座美輪美奐的島嶼宮殿,尤其是在薄霧在福海上升起的時候,蓬島瑤台更是有如神話傳說中的仙境一般虛無縹緲,更給這群宮殿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感覺。現代的學者通過研究與測量發現,福海的邊長為600米,而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極限距離是200米,而蓬島瑤台正好位於福海的正中央,與福海沿岸的距離都超過了200米,也就是這一特殊的視覺現象,讓沿岸的人無法觀察到這座帝王宮殿,使得這處景點充滿了魅力[1]。
福海在當時每年的端午節都會舉行龍舟競渡,皇帝與皇太后分別在望瀛洲和蓬島瑤台觀賞龍舟競渡,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曾特許葡萄牙使臣觀看了競渡。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福海還是放河燈的地方,蓬島瑤台的碼頭就是皇帝放河燈的主要地點。
在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時,因當時園內沒有可供使用的船隻,蓬島瑤台未被毀壞,但到了1870年蓬島瑤台卻發生一場意外火災,由於此時岸邊仍然沒有可用船隻,蓬島瑤台最終被焚毀。
文物現狀
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蓬島瑤台殿宇因在島上倖免於難,1870年(同治九年)毀於火。
1985年清整補砌蓬島瑤台三島基址、駁岸和疊石,並修復東島「瀛海仙山」六方亭、西島庭院和東西曲橋[2]。
視頻
蓬島瑤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初冬圓明園美麗的蓬島瑤台落日,樂途旅遊網,2016-11-30
- ↑ 論語行緣(一三五)----蓬島瑤台暢襟閣,游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