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衄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衄血nǜ xuè 凡非外傷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齒衄、舌肌衄等,以鼻衄(見鼻出血)為多見。

概述

其病因病機不外火與虛:肝火、胃火、風熱犯肺,熱毒內蘊、腎精虧虛,氣血兩虧等可導致衄血。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病程短,多有外感表證,內傷所致者反之。治療當根據火之虛實及所病臟腑的不同而採用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益氣攝血等治法。治療不宜火灸,不宜發汗,用藥避免辛、燥、香、竄。衄血不止者,囑其安臥,勿情志過激,依出血部位的不同,予局部冷敷。 衄血血部位命名鼻孔血鼻衄;連續止血者鼻洪;齒齦血齒衄;血目竅目衄;耳血耳衄;血自皮膚溢肌衄《靈樞·百病始》篇: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 == 見證候 == 

  • 風寒欲解:鼻衄惡寒發熱身痛痛汗鼻血則熱退症減般血量能夠自行停止脈浮緊舌苔薄
  • 風熱壅肺:鼻衄發熱汗乾咳少痰口渴喜冷飲咽喉疼痛鼻干衄血色鮮紅量甚脈浮數舌苔薄白干
  • 胃熱:鼻衄或齒衄血色鮮紅量鼻燥口臭泛酸嘈雜口渴喜冷飲煩躁安胃脘灼熱痛消谷善飢齒齦腫痛便短赤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 胃虛火:齒齦血反覆愈血色淡紅或兼齒齦腐爛腫痛甚口乾欲飲脈滑數力舌質光紅少津苔薄幹
  • 腎虛火旺:鼻孔血反覆發作齒齦血滴點血色淡紅齦浮齒搖微疼痛兼眩暈耳鳴鼻乾燥熱腰膝酸軟舌淡紅或光紅脈細數

病理分析

衄血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於口鼻諸竅,滲出體外,鼻為肺竅,若肺素熱,又被風熱所侵,肺熱上壅清道,或風熱之邪上侵,充斥清道,損傷脈絡,血溢清竅而為鼻血。陽明經脈上交鼻旁,若飲酒過度,陽明熱盛,或嗜好膏粱厚味,以致胃熱熏蒸,上循其絡,迫血妄行,而引發鼻血。若平素肝火偏旺或腎水虧虛,水不涵木,木火邢肺金,以致血隨火升,從清竅而出。故《證治準繩》說:「肺開竅於鼻,陽明之經上交鼻頰,故鼻衄,恆由肺胃之熱而起,但水虧木旺亦常有患此證者」 齒齦屬於胃絡,肺胃熱盛,迫血妄行,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損傷脈絡,血上逆於清道,而成衄血,若飲酒嗜好辛辣,胃火內熾,辛熱伐胃,引起胃火上升,血隨火動而發為齒衄。腎主骨,牙齒為骨之餘,若肝腎素虧,虛火上浮,或肝腎陰虧,陰不斂陽,擾動陰血,浮游於上,而引發齒衄。故張景岳認為陽明火盛和腎水虧虛是齒衄的病因病機。他在《景岳全書》中說:「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此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之經,入下齒中,足陽明之經,入上齒中,又腎主骨,齒乃骨之所終也。此雖為齒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明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涌,而齒不動搖,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實證……故齒衄恆與胃火亢盛或腎水虧虛有關」。

相互關係

肌衄多由脾不統血,肝不藏血所致。脾具有統攝血液在經脈內運行,防止血溢出脈外的功能。故《難經》說:「脾裹血」。脾之所以能夠統攝血液,全賴氣。只有脾氣強健才能有所作用,若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虧虛,氣的固攝作用減退,故可導致肌膚以及其它出血症。藏血,是指人體在活動和安靜的時候,所用的血量,肝臟具有調節的機能。故《素問·五臟生成論》說:「故人臥血歸於肝」。由於肝的藏血功能,對防止出血,制約,涵斂肝陽以及婦女月經的排泄也有重要的意義。若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則可見出血的症狀,如嘔血,衄血,女子月經量多或崩漏等。臨床上常見的皮膚有紫癜或細碎的出血點,都屬於肌衄的範疇。

相關記載

「腹滿時痛」,《傷寒論》中的一個方劑重於平肝緩急 《黃帝內經》說;「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張仲景做到了,此外,耳衄多由水虧火旺;眼衄多由肝經實火;舌衄多由心火上亢所引起,臨床上以鼻衄和齒衄較為多見。辨證有虛熱和實熱之分,但屬於陰虛火旺者較多。故張景岳說:「衄血雖多由於火,而惟陰虛者為尤多」。《張氏醫通》對衄血也作出了病證輕重和治療的解釋,說:「久衄,暴衄,有宜補宜瀉之懸殊。甚者諸竅一齊湧出,多緣顛撲受傷,或藥毒所致。若因肝腎疲極,五臟內崩,多不可治」。 衄血的病因病機不外乎火與虛:肝火、胃火、風熱犯肺,熱毒內蘊、腎精虧虛,氣血兩虧等均可導致衄血。對於衄血的治療,由於病變部位的不同,辨證各臟腑虛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養陰清熱止血是治療此證的基本原則。若皮下出血,紫癜等證,宜養血化瘀,用四物湯加活血化瘀的藥物,若熱毒過盛,則宜涼血解毒,可用水牛角地黃湯,若屬於脾不統血,肝不藏血者,可調補肝脾,益氣攝血用歸脾湯加減。[1]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