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屯区位于大肚山台地及台中盆地之间,气候加上土壤的优势,让西屯区拥有畜牧、农耕、及休闲农业…等多项产物,结合了休闲农业,发展出乘坐牛车、焢窑、地瓜特餐等多项可以让民众体验的活动。[1]
历史沿革
西屯区原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旷草地,相传清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头店(今南屯)来此开垦水田。五十五年岸里社总土官阿莫向当时诸罗县知县周钟瑄请垦荒埔“东至大山,西至沙辘地界大山,北至大溪,东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头地。”其中大姑婆为今西屯区之上下石牌,其地本为姑婆芋茂生处,后因岸里社获准开垦南界设立石碑标示而得名;梀加头位在大肚山麓一带,居民多张、廖二姓。而介于犁头店与坝雅(今大雅区)间之聚落,于道光年间形成街市,称西大墩街。另筏子溪岸之马龙潭(或称马璘潭、马鸣潭),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垦,据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称乾隆中叶马龙潭与其北之水崛头,已形成聚落。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间,西大墩、水崛头、马龙潭、港尾、上石牌、下石牌等地均已先后开发,形成聚落。而西屯对外的交通路线也分别在道光及光绪年间先后形成,先是道光年间由彰化经乌日、南屯、西屯、大雅间之南北向交通路线形成,即是今天的光明路。光绪年间从东大墩北门也有路通往西大墩、大肚、沙鹿,即今之西屯路。两路交接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商业中心,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
永历十五年(西元1661年),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置一府二县,西屯区属天兴县管辖,永历十六年,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继立,十八年天兴县改为天兴州,本区属之。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郑氏降清,翌年台湾纳入清帝国版图,改天兴州为诸罗县,本区隶属诸罗县之猫雾梀社管辖。雍正元年增设彰化县,本区改隶彰化县猫雾梀堡管辖。光绪十三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本区属台湾县梀东下堡。
光绪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本区改隶台中县西大墩区梀东下堡,日明治34年(1901)改台中县为台中厅,日大正九年(1920),废厅置州,十月一日改为西屯庄。隶台中州大屯郡,此时在日本殖民政策压榨下,交通、水利等建设虽大有进展,但民生依然穷困。
二战后于民国三十四年底本区属台中县大屯区西屯乡,至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一日扩大市区版图,本区编入台中市辖治改称西屯区迄今。
地理环境
- 自然环境
西屯区位于台中市心脏地带,北与大雅区之横山里为邻,西以大肚山台地与沙鹿区、龙井区、大肚区接壤,东、南二面与本市北屯区、北区、西区、南屯区为界,面积约39.8平方公里,人口数约22.9万人。
- 地形
横跨大肚山台地与台中盆地,以筏子溪为界,西半部为大肚山台地东侧缓坡,称“溪西”;东半部为台中盆地西侧斜面,称“溪东”。溪西地区包括林厝、永安、福安、福雅、福林、福瑞、福联、福和、福中、福恩、协和等11里;溪东地区包括何南、何成、何明、何厝、何安、何福、何德、何仁、何源、惠来、大福、大鹏、大河、大石、鹏程、逢福、逢甲、上德、上安、上石、潮洋、龙潭、至善、西安、西平、西墩、港尾、广福等28里。
- 气侯
以台中市气象观测站的资料来看,年均温约摄氏23.3度,最冷月均温16.1度,最高月均温29.4度(民国85年),但受地形影响,大肚山台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比台中盆地大。年雨量1460.2毫米(民国85年),较台湾西部各大都市少雨,但雨季与高温季节一致,对农耕上的二期稻作有良好的影响。[2]
观光景点
国家歌剧院 | 秋红谷 | 逢甲商圈 |
---|---|---|
- 国家歌剧院:被誉为世界九大新地标的台中国家歌剧院,于2014年11月23日正式落成。
- 逢甲商圈:逢甲大学、侨光逢甲商圈:科技大学及西屯老街范围内西屯路、逢甲路、福星路及文华路等商圈自然成形,物美价廉,带动地方繁荣。
- 台中都会公园:位于大肚山台地,面积八十八公顷,是具有休闲游憩、环境保育及环境教育等多功能的大型都市森林公园。
- 秋红谷: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屯区的大型滞洪池公园,变成蓝水绿地、遍植红树的生态水池公园。
- 张家祖庙古迹:为第三级古迹台中张家祖庙为清同治九年(西年一八七0年)早期来台张姓垦民奉祀入闽开基祖张文通公之宗祠。
- 路思义教堂:是一座位于台湾台中市西屯区东海大学基督教礼拜堂,为东海大学的校园象征,为著名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与台湾建筑师陈其宽之作,建于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
- 台中世界贸易中心:位于福和里天保街六十号,配合民间企业团体各项活动资讯展览、表演,提供优质休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