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说卦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说卦传

 

 

 

说卦传,是易传篇名,十翼之一,一篇。西汉时期该篇包含了《序卦》和《杂卦》二篇,是记述解说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经卦所象征的各类事物,以及阐述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以辅助占断吉凶的,故名“说卦”。 后人拆分成三篇并各有题名,第一篇仍名《说卦》,后人分为十一章,即为今本。其主体说卦象的部分为战国时期的作品,本为卜筮之书的一种,汉代时儒生对其做了改编,加入了部分儒家易传的内容,被编入儒家经典文献《易经》中的“十翼”,典籍中一般简称《说卦》。

概述

西汉时期的《说卦》一篇包含了今本的《序卦》和《杂卦》两篇,王充的《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黄晖《论衡校释》引《经义丛抄》徐养原云:“充言‘益一篇’,不知所益何篇。以他书考之,《易》则《说卦》,《书》即《大誓》,唯《礼》无闻。”《隋书·经籍志》:“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说卦》本一篇,而这里说是“三篇”,有学者认为《说卦》本来是包括了《序卦》、《杂卦》,后来被分成独立的三篇,如清·毛奇龄《仲氏易》卷三十云:“但其云三篇,今只一篇,或云合《序卦》、《杂卦》为三”, [2] 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也认为“《论衡》所说的‘一篇’《隋书》说为‘三篇’,好象不相符,其实只是证明《说卦》、《序卦》、《杂卦》的三种在初本是合成一组,后来分成了三下罢了。” [3] 《论衡校释》刘盼遂按云:“唯《论衡》云‘一篇’,《隋志》作‘三篇’,不同者,盖《说卦》本合《序卦》、《杂卦》而为一篇,故韩康伯注本及唐石经仍以《说卦》、《序卦》、《杂卦》为一卷。” [1] 2013年12月,中西书局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公布了战国时期的一本筮书《筮法》,既有记录占问事项的《十七命》、解释卦位的《卦位图》、《人身图》,也有记录天干地支与卦、爻相配的图表和爻代表的象,还有一篇与之相配的专记六十四卦卦序的《别卦》, [4] 其内容和性质与《说卦》、《序卦》、《杂卦》三篇相似,说明《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本为一篇是理由充分的。

《说卦》是所有易传中产生最为古老的篇章,是先秦时期和《周易》并行而用的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筮法书篇。《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占断吉凶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又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性及相关因素来判断所得卦的吉凶,所以《系辞下》里很明确地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说易占就是一门“象”的学问;所谓“象”就是法像万物的意思;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也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 [5] 因此古代掌管卜筮的巫史在编撰、创作了一些作为卦爻占卜参考底本的易书(《周易》即其中的一种)之外,又有专门记述、解说卦位、卦序、卦象的工具书并行使用,就是《说卦》之类的作品,并非是为了解释《周易》作的“传”。今《易经》“十翼”中的《说卦》以及本来与之同篇的《序卦》、《杂卦》在内,经过了汉代儒生的改编,加入了儒家易传的内容并做了相应的文字改造,已经不是先秦《说卦》的原貌。正因为这三篇本来是先秦的筮法著作,不是专为了解经而作,故其内容很多与《周易》经文不合拍,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里就说《说卦》所记卦象“未能满足研究经传之需要”,说《序卦》“或合乎经义,或不合经义”,说《杂卦》“有合于经者”、“有不合于经者”, [6] 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为了解经而著的。

制作时代

据晋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晋书·束晳传》的记载,西晋武帝时期,战国时期的魏襄王墓(一说是安釐王墓)被盗墓贼盗发,出土了一大批竹简书写的古书,史称“汲冢书”,在里面有《易经》二篇,和流传的《周易》上下经同,没有《彖》、《象》、《文言》、《系辞》等易传(上海博物馆1994年入藏的战国楚简书中有《周易》,也无易传),却有一篇《卦下易经》,其内容“似《说卦》而异”,显然这篇东西也主要是以讲卦位、卦象、卦序为主的东西;清华简《筮法》也是讲卦位、卦象、卦序等内容的,也是一篇“似《说卦》而异”的作品,说明《说卦》本是一篇先秦易学文献,其创作时间应该是在战国中期或以前,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虽然坚持易传大部分不出于秦以前的说法,也同意《说卦》等三篇“是出现于西汉中叶,汉初时所未有”,却不承认是汉人的伪托,说“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前的作品”。 《说卦》本来是先秦的筮法书,和儒学无关,所以在秦火中没有遭到焚毁,一直流传到汉代。

《说卦传》本来与儒家学派创作的“易传”不是一个体系,它与儒学无关,更与孔子无关。由于该篇很重要,解说《周易》的经文时几乎不能离开它,所以汉初的时候儒生在编纂“十翼”的时候,还是把它编入,但是做了编辑改造,加了几段儒家易传的内容。根据马王堆帛书易传可知,其开头的三章是割裂了《衷》(初整理时拟篇题称《易之义》,后来发现其原篇题名《衷》)这篇儒家易传的内容加入的,并非《说卦》里原有的文字,王博在《易传通论》里说“以前就曾有学者指出过,《说卦》篇首的这几段话与后面的文字并不一致。因为后面解说的是三画卦的卦象,而前面讲的却是与六画卦有关的一些道理。现在这段话见于帛书《易之义》篇,表明它原本与后面的部分并不是一个整体,只是后来有人作《说卦传》的时候,才将它们合并到一起的。” [8] 另外,第四章、第六章以及其它章节中的个别文字也当是汉代人加入的。加入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说卦》染上儒家学说的色彩,才有理由被编入儒家经典。李镜池《周易探源》说“《说卦》或许是较早,但也不出于焦(焦延寿)、京(京房)之前”, [9] 因为今本《说卦》确是经过汉代人增改编订而成,并不是先秦的原貌了。

河内女子得《说卦》辨析

东汉时期有个说法,就是《说卦》这篇晚出,是汉宣帝时期河内女子坏老屋时得到献上的,十翼里才增加了《说卦》这篇。

河内女子得古书其中有一篇易传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正说》,里面没说是哪篇,到了《隋书·经籍志》里才明确地说是“《说卦》三篇”,因为汉代时《说卦》一篇本包括了《序卦》和《杂卦》,后人拆分成三篇。一些学者根据此认为《说卦》等三篇晚出,是汉代经师的伪造。 首先,河内女子所得的《易》篇是什么,汉代没有明确的记载,王充也没说具体的篇名,是不是《说卦》还有疑问,更不能证明此前没有《说卦》。 在汉代的时候,世上流传的易传远不止十篇,可诸家选取的篇章都不够十篇(如今本十翼实只有七篇),而是把其中的有些篇拆分成几篇而凑够十数,称为“十翼”。各家选取的篇章是有所不同的,分篇也不同。孔颖达《周易正义》的第六论《夫子十翼》里说“但数十翼亦有多家”,就是有多家不同的分法,今本《易经》中的十翼分法是把《彖》、《象》等七篇分成十篇,这只是郑玄一派的分法,其它的不甚可考,但也不是全无踪迹,有的学派传的十翼里的确没有《说卦》等三篇也是事实,如《汉书·儒林传》里记载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郭沫若认为其中的“《系辞》十篇”当是“七篇”之误,因为汉代人写“七”、“十”都是“十”形,区别在于“七”字横长竖短,“十”字横短竖长,经常混淆。 [7] 今本《系辞》是被分成上下二篇,而费直本是分成七篇,加上《彖》、《象》、《文言》三篇符合“十翼”之数,实际上是只有四篇,里面正没有《说卦》等三篇。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马王堆帛书《易经》,里面的易传有六篇, [10] 比今本少一篇,却比费直的四篇还要多出两篇,也是十翼的一个传本,里面也没有《说卦》。

相反的证据也有,一是《淮南子·缪称训》里引《易》曰:“剥之不可终尽也,故受之以复”,这是《序卦》里的一句。《淮南子》的作成时间大约是汉文帝后期至汉景帝时,是在汉宣帝之前,可见至少《序卦》这篇是一直就有的,如果西汉时它曾经是《说卦》的组成部分,那么也就说明《说卦》这篇当时也是有的。 二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正义》认为“序”是指《序卦》),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宣帝之前,他所见到的十翼是五篇,里面有《说卦》,认为是孔子所序,说明那时候的十翼里是有《说卦》,他没说到《序卦》和《杂卦》,可能的确是包含在《说卦》之中,这也可以和《淮南子》曾引《序卦》之文的情况相印证。《汉书·艺文志》里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里面没有了《说卦》,却有了《序卦》,根据这个推测,《说卦》本来可能是又名《序卦》,后来分成三篇后,人们分别用来命名了开始的两篇。这个时候的《说卦》已经经过了儒生的改编整理,成为了一篇儒家易传,但是它的主体内容还是与儒家思想不合,所以对于主要靠《周易》发挥儒家学说的儒生来说可有可无。

因此说河内女子得的那篇《易》书为《说卦》然后十翼里才有这篇的说法是不太可靠的,只能说在宣帝以前的多家“十翼”中,有的有《说卦》等三篇,有的则没有,篇目是不同的。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古书的说法应该是实际有的事实,只是并非象后人揣测的那样罢了。以那篇《易》书而言,即使是所得的的确是《说卦》,它也应当是一个先秦时期只讲卦象、卦位之类内容的筮法书,并非是真正的今本《说卦》,只能说是一篇相类似的东西,所以被当成了《说卦》的一种版本。可能奏上后,当时的易经博士跟据它又编辑增益了《说卦》的内容。

今本《说卦》的第七、八、九、十这四章所讲的卦象,都是每卦一象,非常整齐简略,甚至体现出了儒家的一种阴阳、男女、刚柔地位的思想,应该是西汉时十翼本《说卦》里原有的内容,是在先秦《说卦》的基础上整理成的;而第十一章每卦下所统领的象众多而繁杂无序,里面没有任何儒家的东西,全是卦象,且与《周易》的经文所用象也不尽相合,朱熹《周易本义》里就说“此章广八卦之象,其间多不可晓者,求之于经亦不尽合也”, [11] 这显然是筮书本来的样子,这些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个古本增入的内容。

如果去掉第十一章,《说卦传》的文字显得非常整齐,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之间显然少了一节文字,就是“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这段,因为第二节说完了“故易六位而成章”之后,直接开始说“天地定位”等等,没有说到“天”、“地”等是属于哪一卦,显得很突兀,如果加上那段,文意就非常贯通顺畅,而且第十章里也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说明在这段之前确实有一段说八卦基本卦象的文字,和第七、第八、第九三章是配套的。因为后来编订的时候加入了第十一章,里面有“乾为天”、“坤为地”等内容,为了避免重复,所以把这段删掉了,却造成了文意的断档,这都足以说明《说卦》的第十一章不是西汉时期原编定本《说卦》里原有的文字,而是后来增入的。

故王充所说的“益”可以理解为“增益篇章内容”的意思,未必是增加了一篇书。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宣帝以前“十翼”的篇目尚不固定,《说卦》这篇可有可无,因其主体内容和儒家的易学关系不密切,到了宣帝以后才被编辑、改造并确定下来为十翼的篇章。初始时还是一篇,东汉时才被拆成了三篇,成为通行的本子。[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