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通货紧缩

外文名称: deflation

导致: 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所属领域: 经济学

相关名词: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况。[1]

目录

基本含义

对于通货紧缩的含义,与通货膨胀一样,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一般来说,单要素论的观点对于判断通货紧缩发生及其治理更为科学。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测试指标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表述,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降,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就必须解决两个以下问题:一是用什么指标来测度物价水平的变化;二是连续下降多长时间才可看作持续下降。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化的指标,

最为常见的指标有三种: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即批发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又有两种:一种是同比价格指数,另一种是环比价格指数。这两种价格指数对于判断价格走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会出现差异。对于一般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同比价格指数,但据此得出的结论,对于轻度的通货紧缩可能不太准确。

对于专业分析,用环比价格指数来衡量和判断通货紧缩的出现、程度更为合理与准确,但限于统计资料的不足,用环比价格指数时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专业调整。

具体类型

通货紧缩类型的划分,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通货紧缩的性质、机理,针对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紧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相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

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形已经开始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是轻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有量变到质变,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会加重。

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根据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而这三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物价绝对下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物价出现负增长,但幅度不大(比如-5%),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较大(比如在-5%-10%),时间超过两年的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甚至更长的情况称为严重通货紧缩,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所对应的通货紧缩,就属此类。

可以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由于引起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几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据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货紧缩细分为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通货紧缩和国外需求减少型通货紧缩。

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这种产品的绝对过剩只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如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像钢铁、落后的家电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太灵敏,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绝对的过剩。这种状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它说明人类的进步,是前进过程中的现象。但这种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则说明该国市场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同样会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可以把通货紧缩分为显性通货紧缩和隐性通货紧缩。

界定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而且能够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硬性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而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隐性通货紧缩的存在为我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但并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就像隐性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作为通货膨胀是否发生的判断标准一样。

影响危害

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加速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欧盟统计局2015年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14年12月通胀率初值为负0.2%,为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跌入负值,市场对欧元区面临通缩风险的担忧加剧。新年伊始,不断下跌的国际原油价格令全球经济通缩风险陡增,日本和欧洲央行或加码量化宽松抵抗通缩。

利弊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通缩对于遏制炒房和促使部分本该有还款能力的人,提前还款有促进作用。在人们看中货币贬值而纷纷借钱,造成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通缩是非常好的遏制手段,可以遏制人们拼命借钱置换固定资产,再拿固定资产抵押继续借钱购置固定资产,而后等待货币贬值从中获利的行为。可遏制因此带来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在通缩的时候,可以对某些实业进行补贴和政策福利,可以引导固定资产中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缩还能遏制资本外流,并能提高已经外流后的资本回流时的代价,防止国际恶意大资本"抽血"行为。

通缩还能在本国货币国际化时候产生积极作用,只有慢慢升值的钱才会被全世界所欢迎,每种货币在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前,都会经历一波强劲的升值时段,所以通缩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不行,而是一种经济操控的手段,可以配合其它的辅助措施(如减税,补贴等)来引导资金的走向。美元对全世界的"剪羊毛"其实也算是通缩手段。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