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鄙 |
鄙(拼音:b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鄙初文作"啚",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古字形上部像城市,下部为城外的粮仓。到小篆时添加了义符"邑"。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鄙字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一般在郊外的远处,因而鄙也指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之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鄙
拼音; bǐ
注音字母; ㄅㄧˇ
平水韵部; 上声四纸
部首; 阝(右)
总笔画; 13
仓颉; RWNL
郑码; JEJY
笔顺编号; 2511225251152
四角号码; 67627
五笔 KFLB(86、98)
统一码; U+9119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字级; 一级(编号:2903)
文字源流
"鄙"的古字是"啚"。"啚"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图1,图2,上部的"口"像城市,下部字形("㐭")像粮仓。在城外所建的粮仓,这就是"啚"。金文(图2)是这一字形的讹变。而《说文》小篆则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又添加了义符"邑",表示远离城市的聚集地之意。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鄙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这种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而"鄙"字的引申义就是边远之地。
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边远地方人不如都城里的人见得广,行得通,说得好。因此"鄙"作形容词用在人身上,表示他的粗俗。因为处于边远地方的人是粗俗的,因此,可以说乡下人常常受人轻视,这是长期不发达社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病态。"鄙"用作动词就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的动词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后来"鄙"的动词用法固定在书面语中,一直流传到现代,现代汉语中还有鄙弃、鄙薄、鄙夷这些词。
在交际过程中,尽管不可轻易地允许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表示谦恭时是可以使用"鄙"字的。譬如在一些场合还常用鄙人、鄙意这些词,这不是实指他本人的粗俗,而是自称的谦辞。
近义辨析
鄙、敝
鄙指粗俗、低下。作为谦辞,用于自称,如鄙人、鄙意、鄙见。敝指破旧、破烂。作为谦辞,指自已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方面,如:敝校、敝处、敝公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兵美切(bǐ)
五酇为鄙。从邑,啚声。
说文解字注
五酇为鄙。
段注:见《遂人》,五百家也。又《周礼》:"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按,《大司徒》以邦国、都鄙对言,郑注以"邦之所居曰国,都之所居曰鄙"对言。《春秋》经传鄙字多训为边者,盖《周礼》都鄙歫国五百里,在王畿之边,故鄙可释为边。又引伸为轻薄之偁,而鄙夫字古作啚。《最目》云:"俗儒啚夫,翫其所习。"可证也。今则鄙行而啚废矣。
从邑,啚声。
段注:兵美切。古音在一部,故鄙、否通叚用也。
广韵
方美切,上旨帮 ‖啚声之部(bǐ)
鄙,陋也。又边鄙也。方美切。四。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鄙·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1
古文:ി
《广韵》方美切。《集韵》《韵会》补美切。《正韵》补委切。并音比。《释名》: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
又《地官·遂人》:掌造县鄙形体之法,五酇为鄙,五鄙为县。
又《广韵》:边鄙也。《左传·隐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注:鄙,郑边邑。
又《正韵》:陋也,厌薄之也。《左传·宣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经》: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又鄙与都对言,朴野也。《淮南子·诠言训》: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
又鄙与仁对,言不通也。《前汉·董仲舒传》:或仁或鄙。
又啬於财者曰鄙吝。
俗作鄙、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