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鄞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鄞山寺正殿照片來自

鄞山寺 建於道光4年(西元1824年),主祀定光古佛,為福建汀州客籍人士的守護神明,亦為汀州人的同鄉會館,主體建築仍保存道光4年興建時的原貌,形制完整。 鄞山寺為二落一院格局,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石鼓與螭虎圍爐石雕,造型樸拙。正殿為硬山燕尾屋頂,屋架採三通五瓜木結構建築。正殿前單龍蟠柱石刻,為道光時期的風格。目前寺內殿前廊下的牆上,除了一般常見的龍虎祥獸的彩繪之外,還有以定光和尚除蛟、伏虎故事為主題的泥塑,這是以定光佛民間傳說故事為主題的創作。 正殿的神龕上方「大德普濟」、「是登彼岸」兩塊古匾,為道光4年的文物。定光古佛神像係採軟身塑法,亦是鄞山寺的特色之一。鄞山寺的整體呈橢圓形,平面配置以兩殿兩廊護室,寺前鑿有半月池。此一前低後高、左右對稱並隱約形成圓形界線的平面格局,與臺灣一般常見的閩式建築大異其趣,更顯示出閩西永定地區民宅的特色。[1]


景點介紹

淡水的定光佛寺鄞山寺是台灣罕見的古建築。台灣在清代的寺廟史上,定光佛寺只有兩座,一是中部彰化的定光庵,另一是淡水鄞山寺,而其信徒也都是少數的閩西客家移民,兼當汀州會館,於台灣開拓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性代表,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鄞山寺不單擁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的建築在初建之後甚少受到改變,原創性很高,於台灣建築史上的研究是很難得的價值。鄞山寺建於道光二年(西元 1822 年),至今有一百八八多年。它不但是台灣開發史上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古寺,對汀州人來台開墾有具體之貢獻與史證,更由於它已經成為全台完整僅存的一座(彰化定光佛寺已非完整),淡水鄞山寺大體上完整的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都極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都還保存的相當完整,實在令人驚訝,足見當年施工之精巧。[2]


簡介

僅僅只是一巷之隔,就區隔了熱鬧與靜謐,淡水捷運站後方,一百八十多年的客家古老寺廟,不被人發現它的美麗,寧靜淡雅的守候於此;它也是供奉著定光古佛的寺廟,是國內唯一最被保存完整的定光佛寺,被指定為二級古蹟。當時,從福建汀州到北部來移居的客家人從淡水登陸,進入台北盆地,開發了興直堡的山林田野,鄞山寺就是當初客家人出資合蓋的原鄉廟,並兼做汀州會館,好接待渡海到臺灣的同鄉,如今,仍舊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六汀洲籍後裔都會到此,祭祀遙想當年的祖先。 鄞山寺的地理相當特別,位於風水學上所說的蛤蟆穴,前庭的水池是蛤蟆寬闊的嘴,廟後開挖的兩口井,儼然就是蛤蟆的眼睛,這是早期餵養客家人生活起居的兩口水井,現在已經用圍籬鐵門隔起來,淌淌的歲月在鐵門外奔流。寺廟前廊的彩獅與老虎、麒麟在建造時也別有一番心思,彩獅舞弄著「旗」與「球」,麒麟耍「戟」與「磬」,合起來就是「祈求吉慶」,這樣的用心,不難看出鄞山寺處處都彰顯著先人對上蒼與這片土地的感念。[3]


相關介紹

建於1822年的鄞山寺是全臺保存完整的「定光佛寺」,定光佛是閩西汀洲客家移民的地方信仰,隨著移民傳入臺灣。昔日汀洲移民為了供奉家鄉的守護神定光古佛,因此共同集資購地興建此寺,同時也作為照顧汀洲同鄉的會館。鄞山寺位於淡水捷運站對面的學府路上,儘管不屬於大規模寺廟,但形制完整,是很多研究傳統廟宇建築者必訪之處,包含前殿、正殿、三川殿、護龍,廟內的裝飾雕刻手工精緻。廟前有半月形水池,廟後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井為一雙眼睛,半月水池則是蛤蟆嘴,形成風水所稱的「蛤蟆穴」。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仔細參透研究一番。


● 屋頂形式:正殿的三川脊式、左右兩側護室平且直的馬背式設計,呈現出樸實且親切的風格。正殿的一條龍屋脊形成微揚的美麗弧度,屋頂也表現出傳統建築地位尊卑的象徵,屋脊上的剪黏和泥塑更是難得的精美作品。

● 龍柱石雕:鄞山寺的石雕最大特色就是造型古樸、構圖優美。

● 泥塑:位於三川殿前廊左右兩側牆上的加彩泥塑,姿態鮮明表情生動,是泥塑中的佳作。

● 木雕:前廊的龍柱石雕上端有精美的木雕吊筒和豎柴,這個懸於樑架上的短柱其主要功能是將屋頂的重量分散到各柱子,在傳統建築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

● 佈局和棟樑:從正面的三川殿進入,左右兩側就是過水廊和護屋,與正殿圍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合院,讓中庭呈現寧靜且莊嚴的氣勢。

傳統建築的木結構藝術,在三川殿內部清楚呈現,二通三瓜的屋架結構由兩根通樑和三個瓜筒組成屋架結構。在了解屋架結構的同時,更可進一步欣賞這些精細唯美的雕刻藝術。目前列為國家二級古蹟。[4]


發展源流

鄞山寺創建於清道光2年(公元1822年),奉祀定光古佛。定光古佛俗名鄭自嚴(924-1015),相傳為五代宋初時的1名高僧,年82歲圓寂。出家後,曾到過江西省、福建省西邊等地,且為當地除蛟患(蛟為傳說中能發洪水,像龍一類的動物)、收猛虎。逝世之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於是朝廷賜匾,將庵寺命名為定光院,他被尊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定光佛受到閩西客家人的普遍崇拜,與兩宋時期皇帝的屢次加封密切相關,也與其生平事蹟和靈驗故事有直接關係。


清朝嘉慶、道光之後(公元1796-1850年),臺北地區的汀州移民增多,因為接應同鄉的需要,而有建會館及守護廟之議。道光2年(公元1822年)時,鄞山寺由汀州人張鳴崗(生卒年不詳)等捐建,羅可斌(生卒年不詳)捐獻田地,作為鄞山寺的經費。


鄞山寺的正殿、前殿與兩廊可能在道光3年(公元1823年)興工,至道光4年(公元1824年)完成。建成後,鄞山寺一方面是移民的信仰中心,另一方面也作為汀州會館,提供同鄉外出謀生或考試的暫居之所。


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時,抽換了正殿的點金柱和付點柱。鄞山寺正殿供奉定光古佛,左右兩邊神龕祀觀音和福德正神,是在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和咸豐8年(公元1858年)分別添設上去的。鄞山寺的左邊護室內,則祀建廟有功的先賢牌位。


鄞山寺建廟初期,隨著廟產規模日益擴大,有關廟產管理的權益問題也逐漸顯露。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時,發生爭控案,爭控的焦點是廟產問題,最後雖由官府裁示,立碑嚴禁,保護廟產,但仍沒有解決。至光緒18年(公元1892年),渡往臺北的汀州人甚多,有關利益上的糾紛也屢屢發生,鄞山寺董事等人又一次向官府稟告,要求示禁。鄞山寺從建廟初期到清末,其廟產的管理經歷了一系列演變過程,從建廟初期由渡臺信眾共建廟宇,轉為在臺北的汀州人進行管理


到了日治時期,汀州人來臺數量漸減,鄞山寺的會館功能也逐漸轉淡。二次世界大戰後,鄞山寺成立管理委員會,管理寺產及祭祀事務。民國55年(公元1966年)時,鄞山寺的木結構曾聘工匠重新塗刷油漆與彩繪。民國74年(公元1985年),鄞山寺經內政部公告為2級古蹟。民國80年(公元1991年),進行修護工程,於隔年(公元1992年)年底竣工。


主要特色

臺灣清代定光佛寺有2座,一為位於彰化市的定光庵,另1座便是淡水鄞山寺。清代淡水市街早期所成立的廟宇,主要考量的是保護漁民、船戶的航行安全,後隨著移民日增,為凝聚群體向心力,以祖籍鄉土神為主祀神的寺廟相繼成立。鄞山寺不但是汀州移民的心靈寄託,同時也兼具汀州會館的功能。且鄞山寺初建後,少有變動,連較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都還是道光原物,大體完整保存了道光初年的原貌,是全臺完整僅存的定光佛寺。鄞山寺不僅佐證了汀州人來臺開墾的事實,在臺灣建築史上,也為道光時期的代表作。


鄞山寺座東朝西,以大屯山為靠背,面朝淡水河口,傳說地理風水上為蛤蟆穴,寺前的半月形水池,被稱為蛤蟆]]的嘴巴,寺後的兩口水井則被喻為蛤蟆的雙眼。鄞山寺地形前低後高,其正殿臺基較中庭高出80公分,顯出正殿之高聳莊嚴,正殿前置御路,上面不做任何雕飾,頗為簡潔,具佛寺之清修精神。寺前有半月池,寺後以石塊堆砌成弧形之坡坎,從空中看整體配置,構成1個橢圓形。此一前低後高、左右對稱,並隱約形成圓形界線的平面格局,與臺灣一般常見的閩式建築大異其趣,更顯示出閩西永定地區民宅的特色。鄞山寺的建築平面是將三川殿、正殿、兩廊皆收納在1組平行的山牆內,山牆外兩側各有長形廂房左右夾護,前後各有出入口,中間又以過水廊與中軸的正殿空間連結,此平面在中國大陸南方的合院建築中用得很廣,幾乎是民宅和家廟的典型平面。鄞山寺的兩側護室,因為兼做會館之用,平面格局較為特殊,是由3組一堂二室和其他房間所組成。


鄞山寺中有著與定光佛有關的裝飾,如三川前廊下對看堵的泥塑,通常一般臺灣寺廟的龍牆虎壁,較少配上人物,但此左牆有1和尚手中抓珠戲龍,右牆則是浮塑1隻大老虎,蹲踞在1手持玉環的和尚旁邊,令人想起定光和尚除蛟、伏虎等故事。


在鄞山寺用柱的系統裡,圓柱最高級,再來是八角柱,接下來才是四角柱。當中正殿龍柱下的八角柱珠最精美,各面浮雕花草及暗八仙,頂面如意紋。其下的磉石凸起覆蓮,亦為少見之作法。


由於羅可斌兄弟的貢獻,鄞山寺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因此他們也一直被視為鄞山寺的有功先賢受到後人紀念。在1990年代以前,鄞山寺左側有羅可斌兄弟之墓,後來遷到廟側右方,另建了墓塔,並在上面加蓋1座羅公亭。[5]


定光佛傳奇

定光佛是閩西客家人所信仰的神祇,清代隨著汀州移民來到臺灣。相傳定光佛法號自嚴,為唐宋年間的高僧,俗家姓鄭,泉州同安人。根據史書記載,定光佛於十一歲出家,得道後在汀州一代傳揚佛法。十七歲時,為地方除去蛟患,之後又陸續除去了危害鄉民的巨蟒猛虎。八十二歲(淳化五年)坐逝。事後,他曾於汀州遭匪寇圍攻時現身退敵,當地居民於是上奏朝廷,獲得御賜匾額,封祂住過的地方為定光院,定光佛也就從此成為祂的尊號。


鄞山寺的定光古佛是少見的軟身塑像;所謂軟身塑像是指,在製作好的木製骨架上,敷以灰泥,栩栩如生,神態嚴肅,與一般廟宇中的木雕神像全然不同,另外也有人傳言,定光古佛是為金身菩薩。目前臺灣的定光佛寺,除了淡水鄞山寺外,還有建於乾隆年間的彰化定光庵。不過定光庵目前部份建築已拆除,只保留正殿。


嚴謹、精巧的空間安排,是鄞山寺建築上的一大特色。從寺前的廣場欣賞這座百年古剎,可以輕易地發現,中央的三川殿建築華麗,屋脊高翹,其後的正殿又比三川殿更為雄偉壯觀。相較之下,左右的兩側護室就顯得樸實狹小。這種前低後高,強調中央的建築,明白的表示著尊卑地位的差異。


除了建築形式的差異外,寺內的空間分佈及裝飾手法,也都清楚的強調正殿尊貴不可侵犯的地位。走入三川殿,兩側簡單渾厚的八角柱,將整個殿堂烘托的莊嚴肅穆。緊接在三川殿後,是明亮的中庭和幽靜高大的正殿。這一明一暗、一低一高的空間安排,使正殿顯得更加神秘幽深。


另外兩側較為簡樸的護室,則是早期提供汀州鄉民集會,居住的會館。其中左、右護室內,高低不一的格局安排,同樣也具顯示階級地位的意義。不過目前會館的功能有所轉變,現今只有左護室的後廳保持開放,供奉當年捐建者神位。


由於定光佛寺的歷史久遠,寺內的一磚一瓦都是極有價值的古寶,因此引來盜賊的注意。劍童、印童還有幾尊古老的神像都被人偷走,甚至連屋頂上的雕花天花板,也遭盜取。幸好歷經幾次竊災,定光古佛仍然安然無恙。不過為了讓定光佛可以永遠的留在鄞山寺裡,護佑汀州子孫,他們還特地將定光佛上鎖,以策安全。


據說鄞山寺為汀州移民所建,由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移民淡水者日增,於是汀州移民集資捐地蓋廟,以護衛汀州移民。而廟中所祀之定光古佛乃不遠千里從汀州迎來鎮寺護民,故而信徒直稱該廟為定光佛寺。


鄞山寺建寺後少有大規模的整修,除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曾整修正殿及屋頂外,一直維持原貌,蓋其寺體結構完整之故。民國80年首度大修,但堪用之物材則一律保存,俾使其維持建寺之原始風貌。最近的一次修整再民國84年完成,歷時一年,耗資千萬。整個修護工程完成依照寺廟原本的建築結構,就連使用的色彩與材料,也是經過嚴格仔細的考據,三川殿前「古剎重光」的匾額變為這次修護工程,留下最忠實的紀錄。騷人墨客至此,能不思古吟唱,援筆暢書?


鄞山寺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因為嘉慶、道光之後,臺北地區的汀州籍移民日漸增多。但清代的汀州移民在人數或是勢力方面,都遠不如閩南的漳泉與粵東的潮汕移民。所以鄞山寺不但是移民心靈的寄託,同時也兼具有汀州及移民的「會館」的功能。所以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有些客房,提供同鄉出外謀生或考試的暫居之地。


光緒年間,汀籍人士來臺客遊者日多,其中大陸汀州人士與仕紳,與已經落籍本地的汀籍移民,在寺產的管理權責上發生糾紛。之後遂立碑公議,鄞山寺祀業歸本地的汀籍移民管理。日治時期由於來臺的汀籍移民日漸減少,鄞山寺所兼具的會館功能逐漸喪失意義,而成為純粹宗教禮佛之地,在每年農曆正月五日定光古佛誕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典


建築構造

鄞山寺在台灣開拓史或藝術價值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台灣清代中期寺廟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一種傳統客家古建築最完善的代表作。鄞山寺如今為全台僅有的一座閩西汀州型式之廟宇,它大體上保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都極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鄞山寺都還是道光原物,在台灣的建築史上,鄞山寺為道光時期的代表作,可謂彌足珍貴。


鄞山寺格局平整,兩殿兩廊兩護龍,構成四合院式平面,圍出天井的空間,氣氛幽雅。鄞山寺的整體呈橢圓形,寺前鑿有半月池,平面屬於所謂「七包三」之格局,通面寬七間,包夾住中軸主體之三間。以客家建築用語來描述,可謂之「二堂四橫」式之寺廟。而鄞山寺座冬朝西,背後是大屯山,左倚觀音山,前朝淡水河口,形式雄偉壯觀。據說鄞山寺所在為「蛤蟆穴」的好風水,因此在建寺時,特別依據蛤蟆的形狀,在寺前掘有一半月形水塘象徵蛤蟆嘴,廟後則以左右兩水口井象徵蛤蟆的雙眼。[6]


寺廟資訉

電  話:(02)2622-8965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鄧公里鄧公路15號
網  址:http://www.taipeitravel.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734
開放日期:每年5/1-10/31 開放時間:06:00~19:00
開放日期:每年11/1-4/30 開放時間:07:00~18:00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1.高鐵
搭高鐵至台北站下→再轉搭其他大眾運輸工具。


2.公車
捷運淡水線至淡水下車→步行進入中正東路→遇學府路時左轉→即可看到馬路右側的鄞山寺


【自行開車】
自臺北往淡水方向行駛→進入淡水中正路時→左轉進入中正東路→遇學府路時再左轉續行→即可抵鄞山寺



視頻

淡水這間廟很有錢自花5億翻修 「軟身古佛」會自己出門辦事│【驚爆大來賓│林正義】│三立新聞台


關懷獨居老人 鄞山寺警分局捐物資送暖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Category:730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