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陀螺紫菀

陀螺紫菀

中文学名 陀螺紫菀

拉丁学名 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界 植物界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紫菀属

属拉丁名:Aster

陀螺紫菀(学名:Aster turbinatus S. Moore)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东部、福建东部至西部。生于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阴地。海拔200-800米。

目录

信息

种中文名:陀螺紫菀

种拉丁名: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种别名 :一枝香 百条根(浙江俗名) 单头紫菀(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系中文名:陀螺系

系拉丁名:Ser.Turbinati Kitam

组中文名:正苑组

组拉丁名:Sect.Orthomeris A.Gray

族中文名:紫菀族

族拉丁名:Trib,Aster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国内分布:产于江苏南部(苏州)、安徽南部(白嵌)、浙江(宁波、江山、丽水、云和、乐清、天台、兰溪)、江西东部(上饶、广昌、武夹山)、福建东部至西部。生于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阴地。海拔200——800米。

海 拔:200-800

命名来源:[Journ,Bot,n.S, 7: 132. 1878]

中国植物志:74:194[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茎直立,高60—100厘米,粗壮,常单生,有时具长分枝,被糙或有长粗毛,下部有较密的叶。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落,叶片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长4—10厘米,宽3—7厘米,有疏齿,顶端尖,基部截形或圆形,渐狭成4—8稀12厘米具宽翅的柄;中部叶无柄,长圆或椭圆披针形,长3—12稀15厘米,宽1—3厘米,有浅齿,基部有抱茎的圆形小耳,顶端尖或渐尖;上部叶渐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部叶厚纸质,两面被短糙毛,下面沿脉有长糙毛;中脉在下面凸起,有离基三出脉及2—3对侧脉。头状花序径2—4厘米,单生或2—3个簇生上部叶腋,花序梗长1.5—5厘米,有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总苞倒锥形,长10一12毫米,径10一18毫米。总苞片约5层(不包括总苞片的苞叶),覆瓦状排列,厚干膜质,背面近无毛,边缘膜质,常常带紫红色,有缘毛;外层卵圆形,长2—3毫米,顶端圆形或急尖;内层长圆状线形,长达10毫米,宽2毫米,顶端圆形。舌状花约20余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蓝紫色,长达14毫米,宽2.5—3毫米。管状花长6.5毫米,管部长3毫米,裂片长1.7毫米;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冠毛白色,长6.5毫米,有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长3毫米,两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一11月。[2]

产地分布

产于江苏南部(苏州)、安徽南部(白嵌)、浙江(宁波、江山、丽水、云和、乐清、天台、兰溪)、江西东部(上饶、广昌、武夹山)、福建东部至西部。生于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阴地。海拔200——800米。

本种提示

此种的花序梗由于被密集而渐转变为总苞片的苞叶,曾被称为“假花序梗”。这一特征可与白舌紫菀(A.Baccharoides(Benth.)Steetz.)和镰叶紫菀(A.FalcifoliusHand.·Mazz.)的短花枝或花序梗相比较。陀螺紫苑(原变种)var.Turbinatus[3]

主要价值

紫菀别名青菀、小辫子等。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状茎,是具有治疗风寒咳嗽的一种草本药材,很多止咳药都是取材紫菀。[4]

药用全草,以为佳,消 炎,治蛇咬伤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结合耕翻,每亩(667m)施入腐熟厩肥3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20cm,整平耢细后做宽1.3m的高畦,畦沟宽4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选择粗壮、紫红色、节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取其中段,将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个休眠芽,随切随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开横沟,沟深5~7cm,种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2段,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加压实,浇水1次,再盖一层草保温、保湿。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墒、保苗。

田间管理

齐苗后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kg;当苗高7~9cm时结合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饼肥50kg,于植株旁开沟施入,施后盖土。封行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遇旱灌溉。发现抽薹及时剪除。[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