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青荃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荃桥
图片来自hk01

青荃桥英语:Tsing Tsuen Bridge),亦称青衣北桥英语:Tsing Yi North Bridge),是一条位于香港的跨海大桥,顾名思义,大桥连接青衣岛荃湾,大桥的正式道路名称为青荃路英语:Tsing Tsuen Road),跨越蓝巴勒海峡,为双线双程分隔道路,净高度为17米,曾为全港最长跨海大桥[1]。由于此桥位于青衣岛第一条跨海桥青衣大桥的北面,故也称为青衣北桥。青荃桥在青衣的一面连接担杆山交汇处,通往青衣北岸公路,而荃湾一面则连接到荃青交汇处,通往荃湾路德士古道等道路。此桥亦是新界的士可途经道路之一[2]。大桥车速原为每小时50公里,现已放宽为每小时70公里。

简介

青荃桥为一条全长1.5公里,宽14.6米,高度为17米,最大跨度为160米的高架道路,能容纳4线双程的行车线,而行车线两侧各有一条行人路,车速为每小时70公里。

大桥总造价为两亿港元,由史葛惠柳新设计,并交由前田建设建造[3]。由于容量较青衣大桥高,亦直接连接到荃青交汇处,可经荃湾路通往九龙或经德士古道通往城门隧道前往沙田,因此北桥开通后,原有的青衣大桥的交通压力得以减低[4]

历史

青衣大桥于1974年通车后,由于只有双线行车的大桥是青衣岛唯一对外联系的道路,适逢岛上正大兴土木发展成新市镇,故汽车流量已迅速饱和,经常出现挤塞情况,当发生意外时更往往令整个青衣岛交通瘫痪[5],因此港英政府早于1981年荃湾路首阶段通车时,已有兴建第二条行车桥梁连接荃湾和青衣岛的构想。

此桥建筑工程于1983年9月敲定,当时大桥名称拟定为“青衣北桥”,估计的造价为3亿元[6],经拓展署批出合约后,于1984年9月24日正式展开[7],造价下调为2亿元。

在1987年,葵青区议会曾讨论有关此桥的命名,建议以“尤德爵士纪念大桥”来命名此桥。大桥其后正名为“青荃桥”,于1987年12月10日由港督卫奕信主持启用仪式,并于翌日下午5时正式开放通车。大桥通车后,九龙巴士41M线九龙巴士43B线成为首批使用此桥的公共交通路线。大桥的通车更令往返荃湾码头青衣码头渡轮的客量大减,最终在大桥通车后不足一年便停止服务。

参考文献

  1. 建筑费达两亿元 青荃大桥周四启用 全长千米全港最长. 华侨日报. 1987-12-07 (Chinese (Hong Kong)). 
  2. 第374E章《道路交通(车辆登记及领牌)规例》. 电子版香港法例. 2019-12-30 [202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3. 郑宝鸿. 新界街道百年.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28. ISBN 9789620418938. 
  4. Tsing Yi's history is a bridge to the pa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5. 名为青衣北桥 建筑费用三亿 青衣第二大桥明年建双程双线行车 工程需时三年 卢济环昨介绍荃湾西北区发展计划大纲. 大公报. 1983-09-14 (Chinese (Hong Kong)). 
  6. McKenna, B.R.; Palmer, G. Tsing Yi North Bridge: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June 1989, 86 (3): 4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