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荃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荃橋(英語:Tsing Tsuen Bridge),亦稱青衣北橋(英語:Tsing Yi North Bridge),是一條位於香港的跨海大橋,顧名思義,大橋連接青衣島及荃灣,大橋的正式道路名稱為青荃路(英語:Tsing Tsuen Road),跨越藍巴勒海峽,為雙線雙程分隔道路,淨高度為17米,曾為全港最長跨海大橋[1]。由於此橋位於青衣島第一條跨海橋青衣大橋的北面,故也稱為青衣北橋。青荃橋在青衣的一面連接擔杆山交匯處,通往青衣北岸公路,而荃灣一面則連接到荃青交匯處,通往荃灣路及德士古道等道路。此橋亦是新界的士可途經道路之一[2]。大橋車速原為每小時50公里,現已放寬為每小時70公里。
簡介
青荃橋為一條全長1.5公里,寬14.6米,高度為17米,最大跨度為160米的高架道路,能容納4線雙程的行車線,而行車線兩側各有一條行人路,車速為每小時70公里。
大橋總造價為兩億港元,由史葛惠柳新設計,並交由前田建設建造[3]。由於容量較青衣大橋高,亦直接連接到荃青交匯處,可經荃灣路通往九龍或經德士古道通往城門隧道前往沙田,因此北橋開通後,原有的青衣大橋的交通壓力得以減低[4]。
歷史
青衣大橋於1974年通車後,由於只有雙線行車的大橋是青衣島唯一對外聯繫的道路,適逢島上正大興土木發展成新市鎮,故汽車流量已迅速飽和,經常出現擠塞情況,當發生意外時更往往令整個青衣島交通癱瘓[5],因此港英政府早於1981年荃灣路首階段通車時,已有興建第二條行車橋樑連接荃灣和青衣島的構想。
此橋建築工程於1983年9月敲定,當時大橋名稱擬定為「青衣北橋」,估計的造價為3億元[6],經拓展署批出合約後,於1984年9月24日正式展開[7],造價下調為2億元。
在1987年,葵青區議會曾討論有關此橋的命名,建議以「尤德爵士紀念大橋」來命名此橋。大橋其後正名為「青荃橋」,於1987年12月10日由港督衛奕信主持啟用儀式,並於翌日下午5時正式開放通車。大橋通車後,九龍巴士41M線和九龍巴士43B線成為首批使用此橋的公共交通路線。大橋的通車更令往返荃灣碼頭和青衣碼頭渡輪的客量大減,最終在大橋通車後不足一年便停止服務。
參考文獻
- ↑ 建築費達兩億元 青荃大橋週四啟用 全長千米全港最長. 華僑日報. 1987-12-07 (Chinese (Hong Kong)).
- ↑ 第374E章《道路交通(車輛登記及領牌)規例》. 電子版香港法例. 2019-12-30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 ↑ Links to Tsing Yi.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4-09-12: 17 (英語).
- ↑ 鄭寶鴻. 新界街道百年.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28. ISBN 9789620418938.
- ↑ Tsing Yi's history is a bridge to the pa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0-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4).
- ↑ 名為青衣北橋 建築費用三億 青衣第二大橋明年建雙程雙線行車 工程需時三年 盧濟環昨介紹荃灣西北區發展計劃大綱. 大公報. 1983-09-14 (Chinese (Hong Kong)).
- ↑ McKenna, B.R.; Palmer, G. Tsing Yi North Bridge: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June 1989, 86 (3): 4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