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蓮崗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宋集鄉青蓮村,向北4公里臨廢黃河。1951年被華東文物工作隊發現,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進行過四次調查和一次發掘。清理髮掘簡報發表於《考古通訊》1958年第10期。青蓮崗文化即因首次在此發現而得名。 2013年5月,青蓮崗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青蓮崗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中心地帶原來地勢較高,又名東崗,面積70000平方米,後因歷年挖黑土積肥,高墩變成黑土塘。1958年發掘時,探明地面向下2米為洪水沖積的黃褐色淤土,再向下有2米左右的文化層,距今約在6000至7000年[1]。  

文物遺存

出土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錛、石鑿、礪石等。出土陶器有紅陶、釜、雙鼻小口罐等。遺址還發現兩處紅燒土居住建築遺蹟

遺址中蘆席上的「人」字形圖案[2],與今天農村一些農民仍在使用的蘆柴席的圖案幾乎沒有什麼兩樣,說明當時青蓮崗人類的編織技術和審美觀念已經相當高明。從青蓮崗遺址清理髮掘和採集到大量的陶器、陶片,說明了這時期的制陶業已相當發達,技術上已能使用輪制,但手制的方法仍然保留着,制陶工具有陶杵、帶有紡織紋的陶印模。

這時期的人類喜在陶器上加裝飾,泥質陶多採取表皮上施彩的方法,簡單的是在陶器上普遍塗一層紅色,使顏色鮮艷;較複雜的是在陶器內壁彩繪圖案,分紅、褐、紫等數種。砂質陶多採用刻劃紋、壓印紋、附加堆紋的裝飾方法裝飾在陶器的肩部,並也用動物的形象來裝飾陶器的耳部;在泥條上切壓成繩索紋的裝飾方法也很流行。

當時人類用來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製容器有:盌、缽、帶柄陶杯、盤、鼎、帶咀陶壺、高足陶豆、甑、平底盆、扁柄勺、平底扁足器、圈足器、蓋盌兩用器等。陶器中還有陶製紡輪,說明了當時的人類已經掌握了使用紡輪來紡織的技術。陶珠和陶管的出土,說明了當時人類已很喜愛裝飾,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觀點。

研究價值

青蓮崗文化的發現,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系。

視頻

青蓮崗遺址 相關視頻

追夢青蓮崗(文化淮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