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非洲狼(学名:Canis lupaster):是哺乳纲、犬科的物种。雌雄同型,体重10-15千克,肩高40-50厘米,从鼻子的尖端到尾巴的长度为130-160厘米。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非洲狼体型随地理上的变化大小差异很大,西非和北非的体型大于东非的。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

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尾多毛。

生活在干燥空旷的地区,开放的稀树草原,沙漠和干旱的草原。集体活动时嗥叫,挖掘洞穴居住。这是一种适应沙漠的犬科动物,即使在水源不多的地方,在平原和草原地区也很常见。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喜群居,常追逐猎食。肉食性,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最喜欢吃鸟、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蛋以及昆虫。有些食腐肉、植物或杂食。通常皮毛的颜色是黄色至淡金色、或者棕色,随着分布环境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雨季颜色深,旱季颜色浅。

非洲狼分布在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从西部的塞内加尔摩洛哥到东部的埃及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然后向南延伸至尼日利亚北部、喀麦隆北部,中非共和国北部和北部及坦桑尼亚

目录

动物学史

非洲狼是一种具有相对古老血统的犬科动物,过去的有效种群数量相当大,涵盖了从塞内加尔到埃及的6,000公里宽的范围,这也由更新世化石记录证明。在非洲国家塞内加尔进行的单项野外观察使人们能够对非洲狼进行形态学和行为学认定,从而将其与同地域的金豺区分开来。[1]

非洲狼以前被称为埃及胡狼埃及豺。在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该物种被归类为金豺的一个亚种,即“金豺埃及亚种”(Canis anthus lupaster)。 但是,许多动物学家注意到了这种动物在形态和分子基础上它们与灰狼更为相似。mtDNA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该物种的遗传血统有72%与灰狼相同,而仅有28%与埃塞俄比亚狼的血统一致。该研究最初表明该动物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应更名为灰狼非洲亚种(Canis lupus lupaster)。

2015年,科学家们发现来自非洲的狼与欧亚大陆的金豺,两者之间独特的单系谱系在一百万年前就已经分离,这足以证明非洲的狼和金豺是犬科中两个不同的物种,即:金豺(Canis aureus)和非洲狼(Canis lupaster)。《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MSW3)尚未正式认可非洲狼为独立物种,MSW3于2005年发布,将其归类为金豺的一个亚种。

基于2017年最新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形态学的的研究表明,非洲的“金豺”比欧亚大陆的“金豺”体型更大,实际上与“灰狼”的关系更密切。该非洲动物代表了一种先前被忽视的独特的物种,即非洲狼,这是一个独立的犬科物种。

非洲狼的正确命名起初有些纠结,该物种的学名在“Canis lupaster”和“Canis anthus”之间交替,后者优先。但是,Viranta等在2017年提出了一个理由,如果考虑将非洲狼的学名定为“Canis anthus”(非洲金豺),就会缺乏对此物种整体的外型定位的事实,最后决定采用“Canis lupaster”(“lupaster” 拉丁文意思“较灰”)作为非洲狼的正式学名。[2]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乍得、吉布提、埃及(非洲区)、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几内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塞内加尔、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西撒哈拉、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3]

形态特征

非洲狼雌雄同型,体重10-15千克,肩高40-50厘米,从鼻子的尖端到尾巴的长度为130-160厘米。体型介于黑背胡狼和灰狼之间,但比阿拉伯狼要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非洲狼体型随地理上的变化大小差异很大,西非和北非的体型大于东非的。鼻子和耳朵相对较长,尾巴较短,长约20厘米。毛皮的颜色也随季节和地理位置而异,通常是淡黄色至银灰色,四肢略带红色,尾巴和肩膀上有黑色斑点。脸部、喉咙和腹部通常为白色,眼睛为琥珀色。 雌性有2-4对乳头。尽管从表面上与金豺(特别是生活在东非的非洲狼)相似,但非洲狼的口吻更尖,牙齿更锐利,更结实。非洲狼的耳朵更长,额头更高。[4][5]

生活习性

非洲狼的社会组织非常灵活,族群的大小根据可用的食物而有所不同。 繁殖对是其当前子代的基本单位,以前的同窝成员会留在族群中继续作为“帮手”。 大型团体很少见,只有在大片的没有人类活动和食物丰富的地区才能观察到。非洲狼家庭之间的关系相对和平。这些狼会互相沟通,互相梳理抚慰。非洲狼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成对巡逻并标记其领地。伴侣及其助手都会对入侵者,尤其是同性入侵者,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伴侣不互相帮助排斥异性的入侵者。

这些狼基本上都是夜行性的,但有时在白天也很活跃。像其他犬科动物一样,它们通常在兴奋时会吠叫,在受到刺激或生气时会咆哮。非洲狼通常在天黑之后和日出之前互相呼喊。非常善于交际,通常成群或成对生活。[6]

非洲狼是食肉性动物,食物包括野兔、鼠类、大藤鼠、地松鼠、蛇、蚱蜢、昆虫、蜗牛、鱼、蜥蜴和地面筑巢的鸟类,也捕猎瞪羚、疣猪、牲畜(绵羊,山羊甚至牛),并吃动物尸体、水果和人类垃圾。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清道夫的重要角色,还控制了啮齿动物和昆虫数量的增加,将其作为猎物食用。[7]

栖息环境

埃塞俄比亚狼生活在非洲高原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食肉动物之一。这个独特的犬科动物长久生活在东非大裂谷两侧或两侧海拔4,000米以上的几座高山上,迄今在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农村地区之一的人类与动物的互动中幸存了数千年。这是一种适应沙漠的犬科动物,即使在水源不多的地方,在平原和草原地区也很常见。 [8]

栖息地广泛,范围从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沿海和丘陵地区(包括绿篱地、灌木丛、松树林和橡树林)到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包括萨赫勒地区塞内加尔的大草原和马里的萨赫勒地块,年降雨量只有100毫米的地区都有分布。垂直海拔高度为500-3800米。

由于对干旱条件的耐受性和杂食性,适应性强的饮食,非洲狼能够占领半沙漠,短至中度的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该物种在埃塞俄比亚的贝尔山脉海拔高达3800米的地方到厄立特里亚的海平面都有记录。[9]

繁殖方式

非洲狼是一夫一妻制。它们的求偶仪式非常长,在此期间,几乎一直保持在一起。交配前,雌雄会一起巡逻并用气味标记自己的领地。交配发生在早春,妊娠期约两个月,一窝通常产4-5只幼崽,最多达8只。在塞伦盖蒂(东部非洲),幼仔于12月至来年1月出生,小狼崽在一个月后就开始吃固体食物,2个月大开始断奶,4个月结束成长期。届时,这些幼犬可以半独立地冒险,离开巢穴远达50米,有时可以在露天睡觉。母亲比父亲或佣工(前窝留在群里的家族成员)喂养幼崽的频率更高,尽管拥有佣工就意味着父母可以在照顾幼崽的同时去狩猎。在争夺排名后,幼崽的比赛行为变得越来越具有侵略性,这是6个月后建立的。[10][1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非洲狼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虽然已知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一些区域物种的数量正在下降,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下降足以使该物种达到生存受威胁的上线。

非洲狼的主要威胁是其栖息地的丧失。 随着人类的增长,对道路、定居点和农业的扩张,威胁到该物种。由于非洲狼失去了栖息地,会入侵人类住宅区,在那里人们认为它们对牲畜和家禽具有危险,并将其作为害兽杀死。

由于缺乏栖息地和不加区分的捕食者控制计划,“非洲狼”可能在其整个范围内缓慢下降。在埃塞俄比亚高地的许多地区和其他地方,该物种被认为是主要的牲畜捕食者。人们经常发现它们很接近人类住区,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废物和牲畜猎物提供的食物更多。 但是,扩展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会影响非洲狼巢穴的可用性,尤其是繁殖。正如在摩洛哥所记录的那样,非洲狼有时也可能被当作猎物被猎捕和食用。[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