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題都城南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着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題都城南莊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創作年代            中唐
                作 者          崔護

作品原文

                題都城南莊[註 1]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註 2]

                人面不知何處去[註 3],桃花依舊笑春風[註 4][3][1]

詞句注釋

  1.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2.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1][2]

白話譯文

                去年春天[4],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2]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2]

作品賞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着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

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着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3]

外部鏈接

軼事典故

關於此詩,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唐時,博陵(指河北省安平縣)有一青年名叫崔護,容貌英俊,文才出眾,性情孤潔寡合,來到都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由於距家路途遙遠,便尋居京城附近,準備來年再考。清明時節,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一戶莊園,房舍占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叩門,過了一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裡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乾渴,特來求點水喝。」女子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一個人靠着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裡,對客人有着極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艷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她卻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後,她似有不勝之情,默默回到屋裡,崔護也不住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此後一年,崔護沒有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於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裡一看,門庭莊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幾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聽到門內有哭的聲音,叩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你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說:「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兒已經成年,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清明開始,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後,進門她便病了,於是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麼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藉以寄託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這不是你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着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讓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禱告道:「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不一會兒,女子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老父大為驚喜,便將女兒許配給了崔護。

這個故事以及崔護的題詩後來衍生了一個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來形容男女邂逅分離後男子追念的情形,用於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後世文人創作常用到這個典故。比如晏幾道《御街行》:「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再如袁去華《瑞鶴仙》:「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戲劇家歐陽予倩曾以這個典故為基礎創作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後來還被改編為評劇、越劇及影視劇等。[2]

名家點評

  • 沈括夢溪筆談》: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蹂極工而後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小說崔護《題城南》詩,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以其意未全,語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處在」。至今所傳此兩本,惟《本事詩》作「秖今何處在」。唐人工詩,大率多如此。雖有兩「今」字,不恤也,取語意為主耳。後人以其有兩「今」字,只多行前篇。
  • 吳喬圍爐詩話》:唐人作詩,意細法密,如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後改為「人面秖今何處在」,以有「今」字,則前後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4]

相關視頻

  • 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

參考資料

  1. 1.0 1.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9]
  2. 2.0 2.1 2.2 2.3 [于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235-236]
  3. 3.0 3.1  [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46-747]
  4. 4.0 4.1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搜韻網.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