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顏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顏斐,「復聖」顏子的第23世孫,顏敫之子,顏盛的長兄,名儒顏之推的先祖。字文林,濟北人,黃初年間任京兆太守,勸課農桑,興建教育,風化大行,吏不煩民,民不求吏。後遷為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車不得前,十餘日才到達邊界。

人物生平

顏斐,字文林。有才學。丞相召為太子洗馬,黃初年間轉為黃門侍郎,後為京兆太守。

始,京兆從馬超破後,民人多不專於農殖,又歷數四二千石,取解目(當)前,亦不為民作久遠計。斐到官,乃令屬縣整阡陌,樹桑果。是時民多無車牛。斐又課民以間月取車材,使轉相教匠作車。又課民無牛者,令畜豬狗,賣以買牛。始者民以為煩,一二年間,家家有丁車、大牛。又起文學,聽吏民欲讀書者,復其小徭。又於府下起菜園,使吏役間鉏治。又課民當輸租時,車牛各因便致薪兩束,為冬寒冰炙筆硯。於是風化大行,吏不煩民,民不求吏。

京兆與馮翊、扶風接界,二郡道路既穢塞,田疇又荒萊,人民飢凍,而京兆皆整頓開明,豐富常為雍州十郡最。斐又清己,仰奉而已,於是吏民恐其遷轉也。

至青龍中,司馬宣王在長安立軍市,而軍中吏士多侵侮縣民,斐以白宣王。宣王乃發怒召軍市候,便於斐前杖一百。時長安典農與斐共坐,以為斐宜謝,乃私推築斐。斐不肯謝,良久乃曰:"斐意觀明公受分陝之任,乃欲一齊眾庶,必非有所左右也。而典農竊見推築,欲令斐謝;假令斐謝,是更為不得明公意也。"宣王遂嚴持吏士。

自是之後,軍營、郡縣各得其分。後數歲,遷為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車不得前,步步稽留,十餘日乃出界,東行至崤而疾困。斐素心戀京兆,其家人從者見斐病甚,勸之,言:"平原當自勉勵作健。"斐曰:"我心不原平原,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遂卒,還平原。京兆聞之,皆為流涕,為立碑,於今稱頌之。

翻譯:

顏斐,字文林,是一個有才學的人。丞相召他做太子洗馬,黃初初年轉為黃門侍郎,後來成為京兆太守.一開始,京兆這個地方自從被馬超攻破後,百姓大多不專心於務農,馬超又讓這些人上繳二千石糧食,只為了解決當前所需求的,也不為百姓作久遠計劃。顏斐到任後,就讓下屬的縣修整田畝,種桑樹果樹。當時百姓大多沒有車牛。斐又督促百姓每隔一個月砍伐做車的材料,讓他們轉而找工匠造車。又督促沒有牛的百姓,讓他們養豬狗,賣了得以買牛。一開始百姓覺得煩,結果過了一二年,家家有了丁車、大牛。又興辦文學,聽任想讀書的官吏百姓,恢復他們的徭役。又在府下開菜園,讓官吏僕役吏役間或管理一下。又督促應當交租的百姓各個在車牛上順便帶給他柴禾兩捆,作為冬天寒冷時烤筆硯的用途。於是風化大力推行起來,官吏不煩擾百姓,百姓也不求官吏。京兆與馮翊、扶風兩地接壤,二郡道路又髒又堵塞,田地又荒蕪,百姓饑寒交迫,而京兆地方都整頓開明,物產之豐富經常成為雍州十郡之最。顏斐自己又清明,生活僅僅依靠俸祿而已,於是官吏百姓害怕他轉到別地去作官。

後來幾年,他轉為平原太守,官吏百姓攔住道路哭泣,他的馬車都不得前進,步步稽留,十餘日才出京兆地方,向東走到崤這個地方,卻病重。顏斐平素心裡留戀京兆,他的家人和跟隨的人見他病得厲害,勸他,說道:"您應當自己勉勵自己恢復身體.(以地方名稱呼地方官,所以這裡稱他為平原)"顏斐回答:"我心裡不願當平原的地方官,你這些人稱呼我,何不說京兆呢?"後來他死了,屍體回到平原。京兆人聽說這件事,都為他哭泣,為他立碑,到如今仍稱頌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