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公水道贮水隧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公水道贮水隧道

图片来自JUST A BALCONY


马公水道贮水隧道,又名马公第一水源地,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贮水系统设施,也是过去澎湖岛地区主要的供水系统,于2019年04月16日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1]

发展历史

台湾水运系统的发展始为1896年(明治29年),时任台湾总督桂太郎为改善卫生环境则,邀担曾于日本各地参与水道工程设计的英国人技师威廉·巴尔顿任为卫生工程顾问技师,及其学生滨野弥四郎等人开始于台湾各地卫生工程调查与设计。

此后,总督府借由大力投资水利建设,开始建设现代化水道设施以替代台湾过去汲取溪水、凿井的传统​,而在昭和2年(1927年),因考虑澎湖马公市街水源不足、卫生状况不佳等问题,在总督府、澎湖厅、马公街役场出资下,则选址在地下水源丰沛的红木埕地区(今朝阳里)钻井6口,并以隧道连通用以贮水备用,另外因靠虑当地气候使水份蒸发,因此便设计以地下贮水水道系统设计主体,亦即现今的“马公水道贮水隧道”,通常运送方式为各井在其上设置抽水马达,并以八吋铁管输送到位于水源路停车场的贮水塔,与同期兴建的文澳水源地供应全马公市约1万名居民使用民生用水。[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公第一水源地由马公镇公所接管自来水厂事务,继续自来水厂业务运作。1954年则成立马公镇自来水厂,并积极扩充深水井数量,提供应付日益增多的用户和用水量。1974年,马公自来水厂奉令与台湾自来水公司合并,因此马公水道则由自来水公司接管,持续发挥储水功用,2016年,在地方人士议员争取列为县定古迹下。


建筑结构

马公水道贮水隧道共以六座井仓房、体压空气扬水室(杨水所)、贮水塔等附属设施组成,当前除了五号井仓房已被填平,四号井仓房为露天人孔井之外,还尚存四座井仓房,外观建筑形式为西方古典主义,扬水所内机械式水位计,六个地下深井则在地下10.6公尺处以贮水隧道联络,涌水则于隧道内诱导贮留,贮水塔则于1990年代期间拆除。


  • 妈宫(1604-1945):一个台湾传统城镇空间现代化变迁之研究 ·张玉璜。
  • 井原伊三太郎著《澎湖岛大观》
  • 《日治时代马公水道贮水隧道系统创建历史沿革》·蔡兴达

参考文献

  1. 马公水道贮水隧道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2019-04-16
  2. 台湾总督府内务局主管土木事业统计年报 昭和十六年度. 台湾总督府国土局土木课. 194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