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公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公市

圖片來自mkcity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澎湖縣縣治所在地,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3萬人,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1],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以及離島地區的最大都市。

市名緣由

當今澎湖縣馬公市地名一詞源自日治時期的大正九年(1920年),馬公地區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嶼)西部,古稱「媽宮嶼」或「進嶼」,自古便是能遮風避雨的港灣所在。早於明、清朝代的文獻,便有「娘宮」、「媽澳」、「媽祖臺」、「祖媽宮」、「馬祖澳」等等的記載,其中以「媽宮」最為常見。而探究「媽宮」名稱的緣由,由於島上在明朝萬曆年間便有祭祀媽祖的廟宇(澎湖天后宮),故「媽宮」此一地名的淵源被認為和媽祖海神信仰有所關聯,隨後也從地方廟宇擴大成當地地名概念。

「媽宮」一名持續沿用至日治時期中期,直到大正九年(1920年)間,台灣總督府的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923)推動行政區域改制,原澎湖廳改組成澎湖郡,澎湖郡轄下的「媽宮」便仿其音字形,被簡化成「馬公」,並沿用迄今。

二戰結束治權轉為中華民國後,澎湖縣馬公市的民間一直有復名的聲浪,不少人認為「媽宮」之名才有城市歷史的延續感,主張從「馬公市」復名回「媽宮市」,亦便於子孫追溯故鄉的文化淵源。[2]

歷史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領有澎湖之後[3],媽宮街因瀕臨港灣,常有軍隊駐紮,四季皆可停泊船隻,商業活動頻繁,漸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在乾隆朝形成所謂「七街一市」,市街活動多由官府和班兵把持,駐紮澎湖約有七個標營,各自設有廟館伙房廣布於媽宮四周,造成軍民雜處的亂象。道光朝之後,地方教育和商業發展漸趨蓬勃、到光緒朝年間,媽宮已發展成「十街二市」的規模。

媽宮城含括的濱港區域,由「東甲」、「南甲」和「北甲」組成,當時合稱作「媽宮三甲」[4]。約莫於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媽宮僅有「東甲」(官署區)和「南甲」(港埠區)兩個聚落形成。媽宮東甲因與官方政府關係密切,很早便有奉祀玄天上帝、此具備軍事色彩的神祇當作聚落的信仰中心(東甲北極殿)。南甲最初的領域則含括媽宮西半部,如火燒坪、澳仔底以及測天島(小案山)等地,一同集結成神明會的組織;然後在同治三年(1864年)海靈殿落成,確立南甲為一獨立祭祀圈或生活圈的態勢儼然成形[5];由於海靈殿起建全由民間出資,也成為民間勢力崛起的表徵。

「北甲」聚落的形成時間稍晚,大約於清領末期才有祭祀「朱府王爺」的神明會組織[6],直到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才正式起建北甲的角頭廟(北甲北辰宮)。綜論媽宮三甲的聚落,約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宏洛奉旨築城的時候便已存在。

宗教

教育

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旅遊

參考文獻

  1. 〈歷史沿革〉.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9-09-12] (Chinese (Taiwan)). 
  2. 馬公市公所. 〈馬公市公所於2013年3月11日召開推動『媽宮復名』籌備會~〉.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3-03-18 [2019-11-18] (Chinese (Taiwan)). 
  3. 許, 雪姬. 〈清領時期總論〉.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0-03-30 (Chinese (Taiwan)). 
  4. 許, 玉河.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Chinese (Taiwan)). 
  5. 林, 美容.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地域的構成與發展〉. 《歷史月刊》. 1988, (9) (Chinese (Taiwan)). 
  6. 郭, 金龍. 〈第十章.澎湖天后宮的交陪廟〉,《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澎湖縣: 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6: 345–346. ISBN 9868272300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