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马尔蒂·奥伊瓦·卡莱维·阿赫蒂萨里(芬兰语:Martti Oiva Kalevi Ahtisaari,1937年6月23日-),芬兰社民党人,曾任芬兰总统、联合国副秘书长,200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督教徒。

当今世界各年龄段的基督徒有21.8亿[1],几乎占据全球估计总人口70亿的1/3,基督信仰仍然获世界上最多人的信奉[2]

简介

阿赫蒂萨里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曾任芬兰共和国驻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和莫桑比克大使。1977年进入联合国,历任联合国驻纳米比亚专员、联合国秘书长驻纳米比亚特别代表、联合国副秘书长。1994年至2000年,担任芬兰第10届总统。阿赫蒂萨里是一名外交家和国际调停专家,长期致力于国际和平事务。他对纳米比亚问题、印尼亚齐问题和科索沃问题的处理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参与了伊拉克、北爱尔兰、中亚和非洲之角等地区的和平进程。由于他“为解决国际争端作出的重要努力”,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阿赫蒂萨里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

阿赫蒂萨里出生于芬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其曾祖父为挪威移民,其父亲奥伊瓦(Oiva)是一名军士。奥伊瓦·阿赫蒂萨里1929年加入芬兰国籍,1935年将姓氏由“阿多尔夫森”(Adolfsen)改为“阿赫蒂萨里”(Ahtisaari)。持续战争爆发后,奥伊瓦被征往前线充当军事技工,而阿赫蒂萨里则跟随母亲蒂内(Tyyne)搬到库奥皮奥以躲避战争。阿赫蒂萨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从这里开始他的学生生活,也是在这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埃娃。

1952年,由于父亲工作关系,阿赫蒂萨里全家搬到奥卢。他在奥卢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完成兵役后(他在芬兰陆军预备役里是一名上校),他开始修读奥卢大学的远程课程。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在1959年取得了小学教师资格。除了母语芬兰语之外,阿赫蒂萨里还熟练掌握瑞典语、法语、英语和德语。

1960年,阿赫蒂萨里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领导基督教青年会的物理教育培训基地,除了管理学生外,还参与教师培训。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并适应国际环境。1963年,他回到芬兰,开始活跃于一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组织。1968年,他与埃娃·伊尔梅莉·许韦里宁(Eeva Irmeli Hyvärinen)结婚。阿赫蒂萨里夫妇育有一子,马尔科·阿赫蒂萨里(Marko Ahtisaari),是一名科技企业家和音乐家。

视频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相关视频

天主教
天主教里有14个石柱,却被称为苦路,寓意不要太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