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馬爾蒂·奧伊瓦·卡萊維·阿赫蒂薩里(芬蘭語:Martti Oiva Kalevi Ahtisaari,1937年6月23日-),芬蘭社民黨人,曾任芬蘭總統、聯合國副秘書長,2008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基督教徒。

當今世界各年齡段的基督徒有21.8億[1],幾乎占據全球估計總人口70億的1/3,基督信仰仍然獲世界上最多人的信奉[2]

簡介

阿赫蒂薩里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曾任芬蘭共和國駐坦桑尼亞、贊比亞、索馬里和莫桑比克大使。1977年進入聯合國,歷任聯合國駐納米比亞專員、聯合國秘書長駐納米比亞特別代表、聯合國副秘書長。1994年至2000年,擔任芬蘭第10屆總統。阿赫蒂薩里是一名外交家和國際調停專家,長期致力於國際和平事務。他對納米比亞問題、印尼亞齊問題和科索沃問題的處理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參與了伊拉克、北愛爾蘭、中亞和非洲之角等地區的和平進程。由於他「為解決國際爭端作出的重要努力」,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授予阿赫蒂薩里2008年諾貝爾和平獎。

阿赫蒂薩里出生於芬蘭維普里(今俄羅斯維堡)。其曾祖父為挪威移民,其父親奧伊瓦(Oiva)是一名軍士。奧伊瓦·阿赫蒂薩里1929年加入芬蘭國籍,1935年將姓氏由「阿多爾夫森」(Adolfsen)改為「阿赫蒂薩里」(Ahtisaari)。持續戰爭爆發後,奧伊瓦被征往前線充當軍事技工,而阿赫蒂薩里則跟隨母親蒂內(Tyyne)搬到庫奧皮奧以躲避戰爭。阿赫蒂薩里在這裡度過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從這裡開始他的學生生活,也是在這裡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埃娃。

1952年,由於父親工作關係,阿赫蒂薩里全家搬到奧盧。他在奧盧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完成兵役後(他在芬蘭陸軍預備役里是一名上校),他開始修讀奧盧大學的遠程課程。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在1959年取得了小學教師資格。除了母語芬蘭語之外,阿赫蒂薩里還熟練掌握瑞典語、法語、英語和德語。

1960年,阿赫蒂薩里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領導基督教青年會的物理教育培訓基地,除了管理學生外,還參與教師培訓。這段經歷讓他接觸並適應國際環境。1963年,他回到芬蘭,開始活躍於一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組織。1968年,他與埃娃·伊爾梅莉·許韋里寧(Eeva Irmeli Hyvärinen)結婚。阿赫蒂薩里夫婦育有一子,馬爾科·阿赫蒂薩里(Marko Ahtisaari),是一名科技企業家和音樂家。

視頻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相關視頻

天主教
天主教里有14個石柱,卻被稱為苦路,寓意不要太明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