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龙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龙戏

中文名称;黄龙戏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101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吉林省农安县

保护单位;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

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流行于吉林长春市所属农安县的一个新剧种,因该县系辽金时代的"黄龙府",故得名。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它是以东北皮影 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农安县申报的"黄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702 Ⅳ-101。

赵贵君;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 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1]

艺术特色

黄龙戏,吉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2]

传承保护

作为新中国培育起来的剧种,黄龙戏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至今仍傲然挺立。它成长的路途并不平坦,在50多年中,曾多次历经困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黄龙戏日趋成熟,并迎来了复兴的春天。[3]

自上世纪80年代 初到90年代中期,由农安县剧团排演的《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大型剧目,曾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活动中共获20个奖项,黄龙戏因此而声名远播。

黄龙戏 属农安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

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濒危状态

多年来,在农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安县文化局、黄龙戏剧团为保护和发展好黄龙戏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艰苦努力。但是,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下,黄龙戏的发展举步维艰,亟待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挖掘: 一、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一方面,原有艺术人才老化,骨干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后续艺术人才短缺,青年演艺人才断档。造成了艺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艺术研究和传承不力问题严重。缺乏对黄龙戏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的系统挖掘、整理、研究和总结,一些传统艺术绝技濒临失传。 三、工作保障不力问题严重。一方面,演员服装、道具、舞台设备短缺不足,陈旧老化,亟待补充更新;另一方面,没有排练场地,经费短缺,难以维持正常的戏剧生产。这是制约黄龙戏发展的“瓶颈”。

相关视频

黄龙戏——搞笑

吉林艺术学院非遗研培工作汇报展-黄龙戏汇报

参考资料

  1. [非遗黄龙戏]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8-6-9
  2. 深读长春 | 留住乡愁记忆——农安“黄龙戏” , 搜狐 2017-10-02
  3. 黄龙戏的春天 , 吉林演出网 时间:201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