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探寻先驱心路(李海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探寻先驱心路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探寻先驱心路》中国当代作家李海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探寻先驱心路

今年七月十日上海最高气温定格在40℃,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回想起上次【上海市诵协徐汇组】闪老师发起并组织的杨瑞福老师、吴尔朴先生点评的“诗诵赏析雅集”。我在用沪语尝试朗读“徐光启”这一段后,两位大家不屑置评,自知铩羽而归了。在赏析汇上,吴尔朴先生指出:每首诗都应该有独特的声音形象,给予我极大的心灵感悟。

为了体验杨瑞福老师创作灵感,探寻科技先驱的心路历程,我顶着烈日,前往“徐家汇”地名命名源—徐光启公园。刚走近公园,迎面就看到于光远先生在汉白玉上题写的“科学先驱”四个大字,集中概括了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在中华民族科学发展上的地位。

我在公园入口处先用手机扫了“场所码”,又进行了“人像识别”才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汉白玉牌坊,上方镌刻着“文武元勋”,牌坊立柱两侧的楹联是“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一副楹联褒奖了徐光启为国家科技进步所作的贡献。令我肃然起敬。缓步前行,进入甬道,两旁肃立着对称的石兽石马和石人,正中是天主教硕大的十字架,架下石座四周都分别用中英文镌刻着碑文。再往前走就进入了徐光启的陵墓了。花岗岩墓碑上镌刻着“明徐光启墓”五个字,墓碑前是用水泥砌成安放祭奠鲜花的半圆的祭坛,碑后是一座五指山形状的墓冢。陵园左侧是一尊徐光启左手持望远镜,抬头观察天象的雕塑。右侧是一座徐光启左手拿着一册科技著作,与意大利科学家利玛窦切磋交流天文地理的群像。天气酷热,知了在没命地吼叫“热煞啦!热煞啦!”,虽然游人稀少,互相素昧平生,但我还是冒昧恳请游人帮我拍照留影,默默探寻着明代杰出科学大家、先驱的心路历程。因为疫情期间,徐光启纪念馆没有对外开放,是我此行的一大遗憾。

从陵园简介获悉,此地本名是法华汇,因纪念徐光启而更名为“徐家汇”,所以必须感谢徐光启。他为上海在农业发展上,在数学进步上和军事理论上的建树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农业实验中,撰写了《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在天文历法方面撰写了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在军事方面他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由此使我深深地感悟到,他这些著作“是永不坍塌的纪念碑”。

短短两个小时的谒陵,使我对诗作者抒发情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先驱为国家所立下的功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步出陵园,迎面驶来732路返程车,我快步乘上公交车,车上十足的冷气彻底驱散了我快要窒息热浪,再与心灵莫大的收获叠加,带给我的愉悦和惬意简直无与伦比。我即兴撰写了《笨鸟先飞》的随感,还没到站就已草稿成形,虽然那是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高达摄氏40度的日子,但在我心中仍然凉风习习、心旷神怡……[1]

作者简介

李海荣,上海人,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退休干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