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怒放的生命(董凤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怒放的生命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怒放的生命》中国当代作家董凤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怒放的生命

——快乐的退休人

麦收过后,在麦茬地里播种上大豆,不几天功夫,从薄薄的透明外衣中会蹿出茁壮的胚芽儿,探头顶破地表,满地是突破,这是写在大地上的生命乐章。60岁的他(她)像极了这满地突破的大豆苗儿。

她,一位工作了多年的公务员,退休后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面对一度不顺的生活,她选择去学习心理学课程,戴上老花镜如同小学生做功课一样,风雨无阻地抱着个大书包去听课去完成作业,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加之有心理学助力,几年下来不仅治愈了自己,还成为治愈他人的心理咨询师,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去做一名志愿者,到福利院去给孩子们做知心妈妈,在孩子们爱的眼神儿里,在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中,六十多岁的她回到了童年。他,一位自小喜爱书法的人,过去忙于工作,退休了他要突破自己,能写书法作品的他报了一个书法班,每天晚上打开手机就开始学习,仔细品味自己写的一笔一画,上交书法作业时虔诚地如同一个刚刚学描红的稚童,课程结束时,老师道“您,来教课吧”。写了一辈子公文的他退休后喜欢上了诗歌,面对那“箍”住“才情”的“平平仄仄”那钻研的劲头儿好像回到了“十七八”,别说,一段时间后这位仁兄写的绝句、律诗就发表在刊物上了。

也说说自己吧,咱也享受了退休后“大豆苗儿”突破的喜悦

做饭乐。给朋友发了几张“美味佳肴”的照片,满满一桌子家常菜,红黄绿色真好看,闻着更香,秒回“你啥时学会做饭了,这一桌子菜,地主的日子啊”,扑哧,俺乐了“人家地主是等着别人做,自己端坐着品,咱这是跑堂的兼做厨师”退休了,吃食堂的快活日子飞走了,一日三餐在家解决了,正这时,儿子送来了孙娃,小小的娃儿如同小幼苗儿,必须吃好喝好才能茁壮成长啊,需求是最好的动力,咱就打一个厨房小白翻身仗吧,这个时代真好啊,遍地是老师,还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你点一个免费的小红心(笑),想做啥吃,打开小红书一溜教你如何做此菜的视频,静下心来仔细观看,认真鉴别看看哪款符合家人的胃口,然后按照小红书的指引,找一个小本子写下要买的菜,如同大厨一般在琳琅满目的菜市场里挑选,土豆要个头小一点的,这样做一次能吃完,豇豆要那种翠绿色的炒出来看着舒服,小孙娃爱吃西兰花,咱也货比三家,满满地一大手拉车菜请回家,咱就如同一名“大将军”来调动这“千军万马”,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出现在“岗位”上,先是从冰箱里请出今天要用的各种蔬菜,当清水划过手掌,土豆、西红柿在水中舒服地洗澡时,踏实温暖地感觉甜了日子。

做菜真是一门学问,以前吃藕总是横切面切开后或炒或做夹藕合,没想到竖着切成藕丝后炒起来更香甜,这也给我一个启发,凡事不能一味“墨守成规”,换一种方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意。自此更是迷上了做饭,老伴儿说“上瘾了,收不住手啦,这大热的暑天,你就少做两个吧”.“亏你和我过了一辈子了,我这个人儿啊只要认准的事那是要下苦功的,暑天咋了,这点热度抵不住我喜欢做饭的热情”——安排,于是每天早晨七八个家常菜从厨房端出来,小孙娃来了,站在餐桌边用小手抓他爱吃的炒土豆丝、焯豇豆、凉拌黄瓜,每当看到这一幕时,心都融化了,我把老伴儿招呼[来“看看,这就是最好的奖赏”。

学手机乐。在职时遇到一些电脑、手机的问题,请教一下身边的青年人,困难就迎刃而解,退休后,就失去了这个途径,可是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社会不能因为你变老了而停留在你熟悉的方式上,人活着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进步。关注两个教使用电脑、手机的视频,每天抽出时间来刷一下,自己再按照视频教的方法实验几遍,还请了电脑专家侄女婿做我的远程指导,疫情期间到处都刷健康宝,可它躲在小程序里,请教我的远程指导,自己又实验两次,把躲起来的它请到了“桌面”上,我把此方法一步一步写出来发给十几个象我一样的“老太太”们,大家齐声道“方便啦”,一次参加老干部活动,一对近八旬的老夫妻,老头儿行动不便,老太太要打车回家,可面对高级的智能手机,他俩都不会用,我说“您坐好,我教您一遍,您用笔记下步骤,下次就会了,自己学会就方便了,您孩子在国外,更得要学会一些手机的使用方法,您兜里不差“银子”去医院看病拿药您就打车,不愿意做饭时您点个外卖”。

写作乐。退休了,静下心来写写文字,确实快乐,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敲键盘时感觉这个世界静极了,两年来在平台、刊物与朋友们分享了二十几篇稿子,得到了朋友的鼓励分享转发,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得到了同龄朋友们的共鸣,有战友发私信鼓励我一定要写下去,写小区的事多了聊天的朋友。因为写,认识了来自各地的散文高手,每天早晨固定一个小时听天津散文交流群、新锐散文平台发的稿件,一位位不见面的老师每天都在给我传经送宝,每天晚上听大作家写的经典散文,再从报箱请出当天的《北京晚报》专门研读副刊的文章,因为热爱,我成了一个学写作的学生。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河,60岁时进入了开阔平静的水面,静静流淌的河流拥抱了青春的激情,握手了中年的艰难,那些工作生活赋予的压力都退却了。无限好的夕阳里,走着60岁的她(他),蓦然回首,拥抱了心里那个18岁的娃。[1]

作者简介

董凤琴,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飘着枣花清香的小村庄,16岁参军,喜爱写作,多年来在北京晚报、家庭育儿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多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