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怒放的生命(董鳳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怒放的生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怒放的生命》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怒放的生命

——快樂的退休人

麥收過後,在麥茬地里播種上大豆,不幾天功夫,從薄薄的透明外衣中會躥出茁壯的胚芽兒,探頭頂破地表,滿地是突破,這是寫在大地上的生命樂章。60歲的他(她)像極了這滿地突破的大豆苗兒。

她,一位工作了多年的公務員,退休後成了一名心理諮詢師,面對一度不順的生活,她選擇去學習心理學課程,戴上老花鏡如同小學生做功課一樣,風雨無阻地抱着個大書包去聽課去完成作業,有着豐富人生經驗加之有心理學助力,幾年下來不僅治癒了自己,還成為治癒他人的心理諮詢師,用所學的心理知識去做一名志願者,到福利院去給孩子們做知心媽媽,在孩子們愛的眼神兒里,在孩子們天真的笑容中,六十多歲的她回到了童年。他,一位自小喜愛書法的人,過去忙於工作,退休了他要突破自己,能寫書法作品的他報了一個書法班,每天晚上打開手機就開始學習,仔細品味自己寫的一筆一畫,上交書法作業時虔誠地如同一個剛剛學描紅的稚童,課程結束時,老師道「您,來教課吧」。寫了一輩子公文的他退休後喜歡上了詩歌,面對那「箍」住「才情」的「平平仄仄」那鑽研的勁頭兒好像回到了「十七八」,別說,一段時間後這位仁兄寫的絕句、律詩就發表在刊物上了。

也說說自己吧,咱也享受了退休後「大豆苗兒」突破的喜悅

做飯樂。給朋友發了幾張「美味佳肴」的照片,滿滿一桌子家常菜,紅黃綠色真好看,聞着更香,秒回「你啥時學會做飯了,這一桌子菜,地主的日子啊」,撲哧,俺樂了「人家地主是等着別人做,自己端坐着品,咱這是跑堂的兼做廚師」退休了,吃食堂的快活日子飛走了,一日三餐在家解決了,正這時,兒子送來了孫娃,小小的娃兒如同小幼苗兒,必須吃好喝好才能茁壯成長啊,需求是最好的動力,咱就打一個廚房小白翻身仗吧,這個時代真好啊,遍地是老師,還不用交學費,只需要你點一個免費的小紅心(笑),想做啥吃,打開小紅書一溜教你如何做此菜的視頻,靜下心來仔細觀看,認真鑑別看看哪款符合家人的胃口,然後按照小紅書的指引,找一個小本子寫下要買的菜,如同大廚一般在琳琅滿目的菜市場裡挑選,土豆要個頭小一點的,這樣做一次能吃完,豇豆要那種翠綠色的炒出來看着舒服,小孫娃愛吃西蘭花,咱也貨比三家,滿滿地一大手拉車菜請回家,咱就如同一名「大將軍」來調動這「千軍萬馬」,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出現在「崗位」上,先是從冰箱裡請出今天要用的各種蔬菜,當清水划過手掌,土豆、西紅柿在水中舒服地洗澡時,踏實溫暖地感覺甜了日子。

做菜真是一門學問,以前吃藕總是橫切面切開後或炒或做夾藕合,沒想到豎着切成藕絲後炒起來更香甜,這也給我一個啟發,凡事不能一味「墨守成規」,換一種方法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意。自此更是迷上了做飯,老伴兒說「上癮了,收不住手啦,這大熱的暑天,你就少做兩個吧」.「虧你和我過了一輩子了,我這個人兒啊只要認準的事那是要下苦功的,暑天咋了,這點熱度抵不住我喜歡做飯的熱情」——安排,於是每天早晨七八個家常菜從廚房端出來,小孫娃來了,站在餐桌邊用小手抓他愛吃的炒土豆絲、焯豇豆、涼拌黃瓜,每當看到這一幕時,心都融化了,我把老伴兒招呼[來「看看,這就是最好的獎賞」。

學手機樂。在職時遇到一些電腦、手機的問題,請教一下身邊的青年人,困難就迎刃而解,退休後,就失去了這個途徑,可是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手機,社會不能因為你變老了而停留在你熟悉的方式上,人活着必須學會適應社會的進步。關注兩個教使用電腦、手機的視頻,每天抽出時間來刷一下,自己再按照視頻教的方法實驗幾遍,還請了電腦專家侄女婿做我的遠程指導,疫情期間到處都刷健康寶,可它躲在小程序里,請教我的遠程指導,自己又實驗兩次,把躲起來的它請到了「桌面」上,我把此方法一步一步寫出來發給十幾個象我一樣的「老太太」們,大家齊聲道「方便啦」,一次參加老幹部活動,一對近八旬的老夫妻,老頭兒行動不便,老太太要打車回家,可面對高級的智能手機,他倆都不會用,我說「您坐好,我教您一遍,您用筆記下步驟,下次就會了,自己學會就方便了,您孩子在國外,更得要學會一些手機的使用方法,您兜里不差「銀子」去醫院看病拿藥您就打車,不願意做飯時您點個外賣」。

寫作樂。退休了,靜下心來寫寫文字,確實快樂,每當我坐在電腦前敲鍵盤時感覺這個世界靜極了,兩年來在平台、刊物與朋友們分享了二十幾篇稿子,得到了朋友的鼓勵分享轉發,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得到了同齡朋友們的共鳴,有戰友發私信鼓勵我一定要寫下去,寫小區的事多了聊天的朋友。因為寫,認識了來自各地的散文高手,每天早晨固定一個小時聽天津散文交流群、新銳散文平台發的稿件,一位位不見面的老師每天都在給我傳經送寶,每天晚上聽大作家寫的經典散文,再從報箱請出當天的《北京晚報》專門研讀副刊的文章,因為熱愛,我成了一個學寫作的學生。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條河,60歲時進入了開闊平靜的水面,靜靜流淌的河流擁抱了青春的激情,握手了中年的艱難,那些工作生活賦予的壓力都退卻了。無限好的夕陽里,走着60歲的她(他),驀然回首,擁抱了心裡那個18歲的娃。[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出生在華北平原一個飄着棗花清香的小村莊,16歲參軍,喜愛寫作,多年來在北京晚報、家庭育兒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多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