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否定什么(卢庆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否定什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否定什么》中国当代作家卢庆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否定什么

[摘要]

《水浒传》除了人们已有的定评之外,作为施耐庵呕心泣血之作,其实也隐藏了他无比辛酸痛楚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生逢乱世,与权贵不睦,功名不再,痛苦一也;当时农民起义的许多缺点和不足,令他心灰意冷,不能重建功业,痛苦二也;自己心爱的女性背叛自己,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关键词]否定 农民起义 暗藏 对女性不满

施耐庵的《水浒传》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关于《水浒传》的研究,截止到目前,就我所看到的研究成果看,无外乎有这样几种观点(主题思想):一是绿林豪气说;二是忠君爱国说;三是农民起义说。我原来对这些观点是完全相信的。

不过,最近一次通过对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原著的阅读,一下子颠覆了我头脑中已有的观点。施耐庵在这部几乎费尽半生心血的著作中,借助自己天赋才华和生花妙笔对水浒故事的极尽铺排和尽情渲染,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表达什么忠君爱国、绿林豪气,通过刻画宋江来诉诸自己的人生理想?恐怕没那么简单。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施耐庵在自己费尽心血的巨著中深深隐藏了内心深处巨大的精神伤痛,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近于绝望的失望。

一、滥杀无辜让作者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进步性

“施耐庵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三十六岁登进士,但只做了两年县令,因与权贵不睦,便挂印回到苏州。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大丰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率广大灶丁起义反元。张士诚再三邀请施耐庵做他的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愿欣然前往,后遭张冷落,同时也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1)

从施耐庵生活的时代和亲身经历看,作者对时代的动荡,尤其对农民起义的真况肯定会有着深刻独特的接触和感触,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那么作者在作品中都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对农民起义滥杀无辜现象的描写。在整个水浒传中,对梁山英雄滥杀无辜现象的描写,虽然不占据大量篇幅,但是,如果把相关的零星描写放到一起看,就会显得触目惊心,惨无人道了。邓飞“多餐人肉”;李逵杀性一起,不论你是什么人,就抡起板斧砍脑壳,就连几岁的孩子也给摔死,扈三娘都投降了,他还杀了人家满门;潘巧云仅仅因为一夜情,就被杨雄杀害,手段残忍已极;宋江亡命江湖,在王英手里险些被挖了心肝,武松在十字坡也差点被蒙汗药醺倒。虽然几个英雄凭借自己在江湖上的名声逃脱一死,但是,推而广之,又有多少无辜之人在这种方式下死于非命呢?高俅害林冲尚且假借司法之名,可是水浒英雄呢?真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

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在现实中所见所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从现在的研究看来,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我们的教科书所推崇的历次农民起义,其作用并不总是推动历史的前进,仅滥杀无辜,不但存在,而且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唐朝末年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2)明末农民起义中,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的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3)

伟人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4)对苍生强烈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从来都是一个绝顶出色的大作家的思想内核。施耐庵与权贵不睦,可以愤然挂冠辞官,对农民起义的滥杀无辜的行径绝不会无动于衷。结果必定是从对现实的否定到对作品中主人公群体的否定,从作品中表达一种似乎不露痕迹的否定,也就完成了对现实的否定,农民起义决不能建造“王道乐所”。

二、独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对梁山英雄群体的否定

(一)真正优秀的人物没有进入英雄群体

稍加留意,可以发现水浒故事中有两个特殊的人物,一个是在前六十回出现的晁盖,一个是在后六十回打田虎时出场的琼英。晁盖和108个好汉相比,不论是比个性特征,还是比武功,即使排不到林冲之前,也不至于排到天罡星之外。即使是按照梁山英雄们所追求的所谓义气的标准来评价,晁盖同样讲义气的。成为梁山头号人物之后,并没有忘记当初宋江通风报信的活命之恩,派出刘唐背着一百两黄金送给宋江。江州法场,宋江命悬一线,晁盖仍然是玩儿着命率领众人救出宋江。倘若晁盖像王伦一样鼠肚鸡肠,妒忌宋江在众英雄心目中的威望,想什么法,拖延一下,自己也就少了一个对手。但是,晁盖并没有这么做。尤其是宋江上梁山之后,晁盖也和后来的继任者宋江一样,起身相让寨主之位。这个让,真也好,假也罢,该做的都做了。

琼英,论武功,包括扈三娘在内,有多少梁山英雄败在她的手里;论容貌,可与扈三娘相媲美,扈三娘是“天然美貌海棠花”,琼英则“灯下一回首,总是玉天仙”,更与孙二娘、顾大嫂夜叉般的丑陋形容鲜明对照;论人格,琼英有仇就报,相比扈三娘则是霄壤之别。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非常优秀的人物,在作者集中笔墨刻画的梁山108个英雄群体中,不但在梁山108个英雄排座次的政治活动中没有一席之位,根本不算真正的梁山108人领导集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对晁盖还非得安排他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按照水浒英雄的活动发展脉络来看,在征方腊之前,破辽邦,打田虎,除王庆,一个个都不应该丧命的,晁盖却非得在增头市中毒箭丧命,成为梁山英雄前期活动中牺牲最早的级别最高的一个将领。这是其一。

(二)义气光环映衬下的不义气

其二,从整个水浒传作品中看,梁山108个好汉彼此之间讲义气,崇尚义气,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怎样的义气呢?上梁山的好汉最应该对晁盖讲义气,是晁盖在大多数英雄好汉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热情的把他们收留在梁山水泊中安身。可事实上,不说共同劫取十万贯生辰纲的三阮、吴用、公孙胜、刘唐、白胜有奶就是娘,其他各路英雄即使听到山东及时雨宋公明的名字,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宋江还没给他们花银子呢,见了宋江也都各个喜笑颜开,眉飞色舞的样子,比见了亲爹还亲。这正常吗?

特别是在义气光环的下面,更映衬出宋江的卑劣。宋江对晁盖虽然有通风报信活命之恩,可是,江洲劫法场,是晁盖领着众位英雄救下他卿卿性命,冒的风险远远大于他救晁盖。在水浒英雄中,他是最应该通过常务副职的身份,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来维护晁盖的领导核心地位权威的。而事实上,他是对晁盖最不讲义气的。就说关于招安这个事关梁山前途命运的全局性战略决定,在上梁山之前,跟武松随便讲讲也就算了,不论是人各有志,还是其他什么,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和不良影响。但是,上梁山之后,晁盖牺牲之前,仍然对招安大政方针是大讲特讲。先是对金枪将徐宁讲招安,再是对双鞭呼延灼讲招安,还有一次是对太尉宿景讲招安。这还是记录在案的。稍有一点组织纪律性,这么大个事情,即使没经过充分的民主酝酿,征得其他众位英雄的举手表决,最起码也应征得晁盖的同意和首肯。恰恰相反,宋江都没做。

(三)革命的不彻底性动摇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支持

其三,在整个水浒故事中,有人说李逵造反最彻底。这是大错特错。在李逵心里,宋江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怎么能算造反最彻底呢?相比之下,还是没能进入108人英雄群体的晁盖才是梁山真正的造反英雄,造反最坚决、最彻底。他本身是保正,大概相当于村长、村支书一类的,怎么也谈不到苦大仇深。即使这样,仍毅然决然的劫取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十万担生辰纲。

尤其是在对待招安的问题上,更能说明晁盖造反的彻底性。归顺朝廷之前,关于招安的方针政策,宋江虽然也发扬了一把民主,可是,当其他英雄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宋江不但没允许充分讨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竟然利用弟兄们的义气,以自杀相要挟。108个英雄竟然被宋江弄得宁可要义气,也不要前途了,整个一集体无意识。与此相反,晁盖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那个唯一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也从未见他对招安大政方针的高论,但是,一句“捉拿史文恭者,可为梁山之主”的遗嘱对招安则表现了最鲜明的态度,同时也是对梁山英雄集体无意识的鲜明对照。

应该说,施耐庵在作品中表达的对农民起义的否定,不是轻易就能看出来的,而是把自己的观点深深的隐藏在梁山英雄聚义起事波澜壮阔的画面之下。隐藏的水平可谓高到了极点。作品中所有个性鲜明,让人喜爱的梁山好汉都是宋王朝的中下级军官和地主官绅,几乎没写一个农民。这样就轻易不会让人想到写的是农民起义。对滥杀无辜的描写也不是长篇累牍,而是以零星状态分布,不是很显眼,给人的感觉就是梁山好汉的缺点同优点相比是白玉微瑕。这同样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形势使然。如果让人一下子看出写的是农民起义,而且还反映了起义队伍那么多的不足,在那样异常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弄不好,还不被起义农民扣上一顶反革命的帽子,丢了卿卿性命?

三、对女性的态度有双重作用

在整个水浒全传中,能确定身份的,有一次出场机会就算数的,包括李逵梦中想嫁给李逵的那个女子,露脸儿的女性总共有56个。其中具体可感的年轻漂亮的女性就有21个之多。这些年轻漂亮的女性,不论是主要一些的,还是次要一些的,也不管身为公主、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勾栏中人,对她们美丽外貌的描写,施翁都施展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天赋才华。这些年轻美丽的女性,如果像大观园里的众多女性聚集在一起,照样是群芳争艳,摄人心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年轻漂亮的女性的存在,这么大的一部名著才更显摇曳多姿。看金批本七十回的《水浒传》是看不出来的。金批本看似删除了骈文韵语显得紧凑一些,但是,删除的过了头,对水浒全篇故事的健康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硬伤。

然而,施翁在自己的大作中尽管描写了这么多年轻漂亮的女性,但是,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女性的柔媚性情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中没有记住多少,相反,印象最深的倒是大多数女性或者是红杏出墙勾搭男人成性的淫妇,或者是智力低下没有一点社会经验到官府出卖水浒英雄的妓女,下场都悲惨无比。不是被开膛破肚,就是被满门诛杀,都惨死在水浒英雄手里。

应该说,对女性的这种描写,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作为体现农民起义滥杀无辜的又一个侧证。另一方面,是施耐庵隐藏起来的对他曾经深恋的却又背叛他的女子的一个恶毒的诅咒。后者是我要稍微展开论述的重点。

像施耐庵这样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在自己的传世大作中接二连三的写这种场面,怎么会仅仅是表达什么封建卫道者的观念而没有半点怜香惜玉之情呢?这似乎听起来让人感到牵强。而实际上并不牵强。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文人与女性之间的故事从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曹植可以对洛水而赋,陶渊明可以十愿十悲,杜甫可以长叹“明眸皓齿今何在”,甚至连贩夫走卒也许都要有暗恋的女性,能写出旷世名著的施耐庵难道就是一个坐怀不乱的超人吗?不可能。

可是,让作者曾经深恋,寄予无限精神寄托的女子竟然红杏出墙,背叛了作者本人,让施耐庵在内心遭到沉重创伤。郁愤难平,爱极而生恨,骂两句恶毒的诅咒之类的话绝对有可能。而且,施耐庵的诅咒可能算是恶毒到极点了。他不但诅咒那无情无义之人来生嫁给武大郎那样男人中最丑陋猥琐的人遭受情感折磨,还会有不得好死的下场。但是,绝顶聪明的施耐庵没有像泼妇骂街那样直来直去,于是作品中首先就有了潘金莲的形象和故事。担心自己诅咒的女子不明白,又在相隔二十回后刻画了潘巧云。潘金莲遭到残杀,是因为她药鸩了武大郎。那潘巧云没有蓄谋害杨雄,为什么死的比潘金莲还惨呢?思路就是不论你是否杀害亲夫,红杏出墙就没有好下场。这不是恶毒的诅咒,又是什么呢?

从潘金莲到潘巧云,我还想,作者曾经深恋又背叛作者的女性,极有可能姓潘。第一次用“潘”姓,如果是偶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至于让人立即产生联想,那么,第二次用“潘”姓,可就有了“我说的就是你”破题点明的味道。即使点明也不意味着直白。文采飞扬的施耐庵,把自己的诅咒隐藏得真真假假,波澜起伏。在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故事以外,于是就又出现了那些被残杀的女性形象。于是作者也成功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封建卫道士的模样。因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里,凡是红杏出墙、勾搭成奸的女子都没有好下场。相反,凡是节烈的女子都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嘉奖,琼英便是例子。总之,施耐庵把自己的诅咒尽一切可能掩藏的不让人轻易看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分析下来,施耐庵这样冰雪聪明的大作家是不是心理变态?我想,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感情受到打击伤害,说几句偏激的话,是很正常的。不说才有可能是心理变态,不正常呢。纵然是心理有些变态,那么,这种文人式的恶咒不知要比失去理智的情杀强出多少倍。

既然说作者也有钟情的女性,那么作者心里钟情的女性是什么样呢?其实,作者借鲁智深问林冲的一句“曾知阿嫂信息否”,在不轻易间就流露出作者心中钟情深恋的完美女性的标准。林娘子送行林冲哭绝于地时,被作者形容为“荆山玉损,花容倒卧,有如西苑芍药倚朱阑,一似南海观音来入定”,这是作者心中女性惊人的美貌。温柔和忠贞就不提了,能够与丈夫甘苦患难,为情而自杀,绝不是一般的女性。同样是这句话,也表明了作者对女性的态度。和尚见且犹怜,何况他人?在洋洋上百万字的水浒故事中,对女性如此表现深切关怀的言辞大概只有这一句话。作者隐藏自己观点的水平太高了。

所以说,水浒传作为一部呕心泣血之作,肯定包含了施耐庵无比辛酸痛楚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生逢乱世,与权贵不睦,功名难以长久,人生一大痛苦;当时起义军的许多缺点和不足,他也心灰意冷,看不顺眼,重建功业也不可能了,人生又一痛苦;自己心爱的女性离自己而去,对于像作者这样的文人来讲,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功业难成,爱情不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想,这位才华横溢的大作家最终的人生归宿,不是出家,就是自杀,抑或饮恨终生。总之,他的生活就不会很自在。

2007年12月17日初稿

2008年1月24日修改

注释:(1)明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2)《旧唐书》;(3)《温江县志》;(4)雨果《九三年》。[1]

作者简介

卢庆春,辽宁阜新人,1972年出生,自考中文本科学历,22岁参加工作,做过小学教员13年,机关工作至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