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否定什麼(盧慶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否定什麼》是中國當代作家盧慶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否定什麼
[摘要]
《水滸傳》除了人們已有的定評之外,作為施耐庵嘔心泣血之作,其實也隱藏了他無比辛酸痛楚的心路歷程。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生逢亂世,與權貴不睦,功名不再,痛苦一也;當時農民起義的許多缺點和不足,令他心灰意冷,不能重建功業,痛苦二也;自己心愛的女性背叛自己,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關鍵詞]否定 農民起義 暗藏 對女性不滿
施耐庵的《水滸傳》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和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占有着極其重要的位置。而關於《水滸傳》的研究,截止到目前,就我所看到的研究成果看,無外乎有這樣幾種觀點(主題思想):一是綠林豪氣說;二是忠君愛國說;三是農民起義說。我原來對這些觀點是完全相信的。
不過,最近一次通過對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原著的閱讀,一下子顛覆了我頭腦中已有的觀點。施耐庵在這部幾乎費盡半生心血的著作中,藉助自己天賦才華和生花妙筆對水滸故事的極盡鋪排和盡情渲染,僅僅是簡簡單單的表達什麼忠君愛國、綠林豪氣,通過刻畫宋江來訴諸自己的人生理想?恐怕沒那麼簡單。實際上,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得出另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施耐庵在自己費盡心血的巨著中深深隱藏了內心深處巨大的精神傷痛,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近於絕望的失望。
一、濫殺無辜讓作者否定農民起義的歷史進步性
「施耐庵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三十六歲登進士,但只做了兩年縣令,因與權貴不睦,便掛印回到蘇州。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大豐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率廣大灶丁起義反元。張士誠再三邀請施耐庵做他的軍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願欣然前往,後遭張冷落,同時也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料日後必敗,隨後離開張士誠部。」(1)
從施耐庵生活的時代和親身經歷看,作者對時代的動盪,尤其對農民起義的真況肯定會有着深刻獨特的接觸和感觸,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再自然不過的了。那麼作者在作品中都反映了哪些社會現實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對農民起義濫殺無辜現象的描寫。在整個水滸傳中,對梁山英雄濫殺無辜現象的描寫,雖然不占據大量篇幅,但是,如果把相關的零星描寫放到一起看,就會顯得觸目驚心,慘無人道了。鄧飛「多餐人肉」;李逵殺性一起,不論你是什麼人,就掄起板斧砍腦殼,就連幾歲的孩子也給摔死,扈三娘都投降了,他還殺了人家滿門;潘巧雲僅僅因為一夜情,就被楊雄殺害,手段殘忍已極;宋江亡命江湖,在王英手裡險些被挖了心肝,武松在十字坡也差點被蒙汗藥醺倒。雖然幾個英雄憑藉自己在江湖上的名聲逃脫一死,但是,推而廣之,又有多少無辜之人在這種方式下死於非命呢?高俅害林沖尚且假借司法之名,可是水滸英雄呢?真是讓人毛骨悚然的恐怖!
作品中的這些描寫,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在現實中所見所聞的一種藝術性的反映。從現在的研究看來,中國歷史上曾經為我們的教科書所推崇的歷次農民起義,其作用並不總是推動歷史的前進,僅濫殺無辜,不但存在,而且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唐朝末年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並稱之為「搗磨寨」。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咸被其毒。」(2)明末農民起義中,溫江縣由於張獻忠的屠剿,「人類幾滅」。張獻忠死去十三年後的1659年清查戶口,全縣僅存32戶,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3)
偉人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但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4)對蒼生強烈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從來都是一個絕頂出色的大作家的思想內核。施耐庵與權貴不睦,可以憤然掛冠辭官,對農民起義的濫殺無辜的行徑絕不會無動於衷。結果必定是從對現實的否定到對作品中主人公群體的否定,從作品中表達一種似乎不露痕跡的否定,也就完成了對現實的否定,農民起義決不能建造「王道樂所」。
二、獨具匠心的藝術安排表達了對梁山英雄群體的否定
(一)真正優秀的人物沒有進入英雄群體
稍加留意,可以發現水滸故事中有兩個特殊的人物,一個是在前六十回出現的晁蓋,一個是在後六十回打田虎時出場的瓊英。晁蓋和108個好漢相比,不論是比個性特徵,還是比武功,即使排不到林沖之前,也不至於排到天罡星之外。即使是按照梁山英雄們所追求的所謂義氣的標準來評價,晁蓋同樣講義氣的。成為梁山頭號人物之後,並沒有忘記當初宋江通風報信的活命之恩,派出劉唐背着一百兩黃金送給宋江。江州法場,宋江命懸一線,晁蓋仍然是玩兒着命率領眾人救出宋江。倘若晁蓋像王倫一樣鼠肚雞腸,妒忌宋江在眾英雄心目中的威望,想什麼法,拖延一下,自己也就少了一個對手。但是,晁蓋並沒有這麼做。尤其是宋江上梁山之後,晁蓋也和後來的繼任者宋江一樣,起身相讓寨主之位。這個讓,真也好,假也罷,該做的都做了。
瓊英,論武功,包括扈三娘在內,有多少梁山英雄敗在她的手裡;論容貌,可與扈三娘相媲美,扈三娘是「天然美貌海棠花」,瓊英則「燈下一回首,總是玉天仙」,更與孫二娘、顧大嫂夜叉般的醜陋形容鮮明對照;論人格,瓊英有仇就報,相比扈三娘則是霄壤之別。
但是,就是這樣兩個非常優秀的人物,在作者集中筆墨刻畫的梁山108個英雄群體中,不但在梁山108個英雄排座次的政治活動中沒有一席之位,根本不算真正的梁山108人領導集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對晁蓋還非得安排他死。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按照水滸英雄的活動發展脈絡來看,在征方臘之前,破遼邦,打田虎,除王慶,一個個都不應該喪命的,晁蓋卻非得在增頭市中毒箭喪命,成為梁山英雄前期活動中犧牲最早的級別最高的一個將領。這是其一。
(二)義氣光環映襯下的不義氣
其二,從整個水滸傳作品中看,梁山108個好漢彼此之間講義氣,崇尚義氣,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這是怎樣的義氣呢?上梁山的好漢最應該對晁蓋講義氣,是晁蓋在大多數英雄好漢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熱情的把他們收留在梁山水泊中安身。可事實上,不說共同劫取十萬貫生辰綱的三阮、吳用、公孫勝、劉唐、白勝有奶就是娘,其他各路英雄即使聽到山東及時雨宋公明的名字,也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宋江還沒給他們花銀子呢,見了宋江也都各個喜笑顏開,眉飛色舞的樣子,比見了親爹還親。這正常嗎?
特別是在義氣光環的下面,更映襯出宋江的卑劣。宋江對晁蓋雖然有通風報信活命之恩,可是,江洲劫法場,是晁蓋領着眾位英雄救下他卿卿性命,冒的風險遠遠大於他救晁蓋。在水滸英雄中,他是最應該通過常務副職的身份,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來維護晁蓋的領導核心地位權威的。而事實上,他是對晁蓋最不講義氣的。就說關於招安這個事關梁山前途命運的全局性戰略決定,在上梁山之前,跟武松隨便講講也就算了,不論是人各有志,還是其他什麼,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和不良影響。但是,上梁山之後,晁蓋犧牲之前,仍然對招安大政方針是大講特講。先是對金槍將徐寧講招安,再是對雙鞭呼延灼講招安,還有一次是對太尉宿景講招安。這還是記錄在案的。稍有一點組織紀律性,這麼大個事情,即使沒經過充分的民主醞釀,徵得其他眾位英雄的舉手表決,最起碼也應徵得晁蓋的同意和首肯。恰恰相反,宋江都沒做。
(三)革命的不徹底性動搖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支持
其三,在整個水滸故事中,有人說李逵造反最徹底。這是大錯特錯。在李逵心裡,宋江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人,怎麼能算造反最徹底呢?相比之下,還是沒能進入108人英雄群體的晁蓋才是梁山真正的造反英雄,造反最堅決、最徹底。他本身是保正,大概相當於村長、村支書一類的,怎麼也談不到苦大仇深。即使這樣,仍毅然決然的劫取梁中書送給老丈人的十萬擔生辰綱。
尤其是在對待招安的問題上,更能說明晁蓋造反的徹底性。歸順朝廷之前,關於招安的方針政策,宋江雖然也發揚了一把民主,可是,當其他英雄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宋江不但沒允許充分討論,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竟然利用弟兄們的義氣,以自殺相要挾。108個英雄竟然被宋江弄得寧可要義氣,也不要前途了,整個一集體無意識。與此相反,晁蓋雖然沒有機會參加那個唯一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也從未見他對招安大政方針的高論,但是,一句「捉拿史文恭者,可為梁山之主」的遺囑對招安則表現了最鮮明的態度,同時也是對梁山英雄集體無意識的鮮明對照。
應該說,施耐庵在作品中表達的對農民起義的否定,不是輕易就能看出來的,而是把自己的觀點深深的隱藏在梁山英雄聚義起事波瀾壯闊的畫面之下。隱藏的水平可謂高到了極點。作品中所有個性鮮明,讓人喜愛的梁山好漢都是宋王朝的中下級軍官和地主官紳,幾乎沒寫一個農民。這樣就輕易不會讓人想到寫的是農民起義。對濫殺無辜的描寫也不是長篇累牘,而是以零星狀態分布,不是很顯眼,給人的感覺就是梁山好漢的缺點同優點相比是白玉微瑕。這同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形勢使然。如果讓人一下子看出寫的是農民起義,而且還反映了起義隊伍那麼多的不足,在那樣異常複雜的社會現實中,弄不好,還不被起義農民扣上一頂反革命的帽子,丟了卿卿性命?
三、對女性的態度有雙重作用
在整個水滸全傳中,能確定身份的,有一次出場機會就算數的,包括李逵夢中想嫁給李逵的那個女子,露臉兒的女性總共有56個。其中具體可感的年輕漂亮的女性就有21個之多。這些年輕漂亮的女性,不論是主要一些的,還是次要一些的,也不管身為公主、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勾欄中人,對她們美麗外貌的描寫,施翁都施展了一個偉大作家的天賦才華。這些年輕美麗的女性,如果像大觀園裡的眾多女性聚集在一起,照樣是群芳爭艷,攝人心魄。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年輕漂亮的女性的存在,這麼大的一部名著才更顯搖曳多姿。看金批本七十回的《水滸傳》是看不出來的。金批本看似刪除了駢文韻語顯得緊湊一些,但是,刪除的過了頭,對水滸全篇故事的健康問題造成了很大的硬傷。
然而,施翁在自己的大作中儘管描寫了這麼多年輕漂亮的女性,但是,讓人不可理喻的是,女性的柔媚性情在每個讀者的腦海中沒有記住多少,相反,印象最深的倒是大多數女性或者是紅杏出牆勾搭男人成性的淫婦,或者是智力低下沒有一點社會經驗到官府出賣水滸英雄的妓女,下場都悲慘無比。不是被開膛破肚,就是被滿門誅殺,都慘死在水滸英雄手裡。
應該說,對女性的這種描寫,其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是作為體現農民起義濫殺無辜的又一個側證。另一方面,是施耐庵隱藏起來的對他曾經深戀的卻又背叛他的女子的一個惡毒的詛咒。後者是我要稍微展開論述的重點。
像施耐庵這樣才華橫溢的大作家,在自己的傳世大作中接二連三的寫這種場面,怎麼會僅僅是表達什麼封建衛道者的觀念而沒有半點憐香惜玉之情呢?這似乎聽起來讓人感到牽強。而實際上並不牽強。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里,文人與女性之間的故事從來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曹植可以對洛水而賦,陶淵明可以十願十悲,杜甫可以長嘆「明眸皓齒今何在」,甚至連販夫走卒也許都要有暗戀的女性,能寫出曠世名著的施耐庵難道就是一個坐懷不亂的超人嗎?不可能。
可是,讓作者曾經深戀,寄予無限精神寄託的女子竟然紅杏出牆,背叛了作者本人,讓施耐庵在內心遭到沉重創傷。鬱憤難平,愛極而生恨,罵兩句惡毒的詛咒之類的話絕對有可能。而且,施耐庵的詛咒可能算是惡毒到極點了。他不但詛咒那無情無義之人來生嫁給武大郎那樣男人中最醜陋猥瑣的人遭受情感折磨,還會有不得好死的下場。但是,絕頂聰明的施耐庵沒有像潑婦罵街那樣直來直去,於是作品中首先就有了潘金蓮的形象和故事。擔心自己詛咒的女子不明白,又在相隔二十回後刻畫了潘巧雲。潘金蓮遭到殘殺,是因為她藥鴆了武大郎。那潘巧雲沒有蓄謀害楊雄,為什麼死的比潘金蓮還慘呢?思路就是不論你是否殺害親夫,紅杏出牆就沒有好下場。這不是惡毒的詛咒,又是什麼呢?
從潘金蓮到潘巧雲,我還想,作者曾經深戀又背叛作者的女性,極有可能姓潘。第一次用「潘」姓,如果是偶有雷同純屬巧合,不至於讓人立即產生聯想,那麼,第二次用「潘」姓,可就有了「我說的就是你」破題點明的味道。即使點明也不意味着直白。文采飛揚的施耐庵,把自己的詛咒隱藏得真真假假,波瀾起伏。在潘金蓮和潘巧雲的故事以外,於是就又出現了那些被殘殺的女性形象。於是作者也成功地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封建衛道士的模樣。因為在封建衛道士的眼裡,凡是紅杏出牆、勾搭成奸的女子都沒有好下場。相反,凡是節烈的女子都會受到統治階級的嘉獎,瓊英便是例子。總之,施耐庵把自己的詛咒盡一切可能掩藏的不讓人輕易看出來。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分析下來,施耐庵這樣冰雪聰明的大作家是不是心理變態?我想,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感情受到打擊傷害,說幾句偏激的話,是很正常的。不說才有可能是心理變態,不正常呢。縱然是心理有些變態,那麼,這種文人式的惡咒不知要比失去理智的情殺強出多少倍。
既然說作者也有鍾情的女性,那麼作者心裡鍾情的女性是什麼樣呢?其實,作者借魯智深問林沖的一句「曾知阿嫂信息否」,在不輕易間就流露出作者心中鍾情深戀的完美女性的標準。林娘子送行林沖哭絕於地時,被作者形容為「荊山玉損,花容倒臥,有如西苑芍藥倚朱闌,一似南海觀音來入定」,這是作者心中女性驚人的美貌。溫柔和忠貞就不提了,能夠與丈夫甘苦患難,為情而自殺,絕不是一般的女性。同樣是這句話,也表明了作者對女性的態度。和尚見且猶憐,何況他人?在洋洋上百萬字的水滸故事中,對女性如此表現深切關懷的言辭大概只有這一句話。作者隱藏自己觀點的水平太高了。
所以說,水滸傳作為一部嘔心泣血之作,肯定包含了施耐庵無比辛酸痛楚的心路歷程。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生逢亂世,與權貴不睦,功名難以長久,人生一大痛苦;當時起義軍的許多缺點和不足,他也心灰意冷,看不順眼,重建功業也不可能了,人生又一痛苦;自己心愛的女性離自己而去,對於像作者這樣的文人來講,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功業難成,愛情不在,這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我想,這位才華橫溢的大作家最終的人生歸宿,不是出家,就是自殺,抑或飲恨終生。總之,他的生活就不會很自在。
2007年12月17日初稿
2008年1月24日修改
注釋:(1)明初王道生《施耐庵墓誌》;(2)《舊唐書》;(3)《溫江縣誌》;(4)雨果《九三年》。[1]
作者簡介
盧慶春,遼寧阜新人,1972年出生,自考中文本科學歷,22歲參加工作,做過小學教員13年,機關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