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飞来峰下冷泉亭(李津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飞来峰下冷泉亭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飞来峰下冷泉亭》中国当代作家李津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飞来峰下冷泉亭

灵隐寺旁近有不少古迹。灵隐涧沿飞来峰横流过寺前,涧旁散落着好几个亭子。回龙桥上有春淙亭,亭名取自苏东坡“两涧春淙一灵鹫”的诗句。这个亭子原在合涧桥上,乾隆时巨涛重修灵隐寺,因此亭废圯已久,才利用修寺剩余材料在回龙桥(清绕桥)上建亭,并移春淙一名于此。春淙亭西有壑雷亭,是宋时安抚赵与愁所建。又西有冷泉亭,亭在冷泉池旁;冷泉由地下喷涌而出,澄清而冷冽,因名冷泉。冷泉亭的年代更早,是唐时杭州刺史元芌造的。

冷泉是灵隐的名胜。在如画的飞来峰下,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仙灵隐窟”里,一泓清泉明澈如镜,倒映着奇诡的山石和蓊郁的林木,随着池水的涟漪轻荡微颤,编织成一幅迷离唐恍的幻景,象诗一样清新美丽,象梦一样奇幻迷人。白居易对冷泉亭评价极高,他在《冷泉亭记》里说:“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言,灵隐为最;就寺观,冷泉为最。”因此,冷泉亭可谓“最余杭而甲灵隐”,是个不可多得的胜景。

冷泉亭原在水心,后来才移到岸上。亭内原来有额,书“冷泉亭”3字,其中“冷泉”2字是白居易的手迹,“亭”字是苏东坡续书。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都和杭州结下不解之缘,而冷泉仿佛将他们结合起来了,留下了他们共同的遗迹。可惜此额早已不存,只剩下一泓清泉和一座小亭,供后人流连凭吊而已。

今亭系1980年修建,郭化若题额。在冷泉亭,董其昌撰题,徐麟庐补书一联为: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这一联上下句都设问,引起许多名流撰联作答。

左宗棠撰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此联说泉水在山崖里是清的,出山后才逐渐变浊,因此说泉应该是从源头冷起;入世以后,变幻无穷,真真假假,所以飞来峰才从天外(印度)飞来。

金眉生撰联: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春未了,来去非佛弟子能言。

丘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犹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

以上3联皆以佛学哲理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董其昌的提问。文字浅显,细细品味,各有道理,亦有趣味。

据传,俞曲园与夫人、次女同游灵隐,小憩于冷泉亭上,共读董其昌联,夫人云:“此联问得有趣。”请丈夫作答。俞曲园心想:“为山灵作答语亦妙”,遂应声答道: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夫人听了,认为不如这样改: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次女听了父母的联语后亦别出心裁撰了一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解释道:大禹治水,经过疏导,将凶猛的洪水驯服了,使水势平缓,此泉就于此时冷起。项羽在垓下高吟“力拔山兮气盖世”,将山拔起,峰儿才得以飞来。一联涵盖两典,可谓巧妙。

通过董其昌这一联的提问,还引出了许多构思奇特的联语:

黄霖撰联:

常恐峰来欲飞去;

不愁泉冷无热时。

佚名撰联:

春秋阅尽水常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祝庆年撰联:

洗热肠,泉是冷;

护净土,峰故飞。

赵铁山撰联:

山峰且有飞来悔;

泉水偏从冷后传。

升泰撰联:

世出世清一泉水;

住无住心半峰云。

范抡选撰联:

涤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故飞来。

李淡愚撰联:

未出山时,一寒至此;

飞来峰下,有亭翼然。

胤禛撰联:

圆机风与溪相答;

妙义人同石共谈。

升泰撰联: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

瞿传墫撰联:

胜境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

俊游若昔,亭畔泉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

张学智撰联:

尚有热心,肯与人共冷;

何堪退步,甘让峰飞来。

吴芝英撰联:

有本如是者;

知几其神乎。

这位曾冒着风险将秋瑾灵柩运至西子湖畔安葬的吴芝英,用短短五言联语,对上述诸联纷纭的意境做了小结。

2023年8月31日[1]

作者简介

李津军,男,1960年7月生,山东临邑人,大学专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讲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