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开夜合”(心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开夜合”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明开夜合”》中国当代作家心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明开夜合”

2011年盛夏,较往年更为“热烈”。当京城街巷、楼群的人们扇不离手、挥汗如雨时,我与好友相约出游,飞车离京,奔河北承德、入内蒙宁城,日过当午时分,隔窗外望,但见西北方向黑云低垂,不多时,狂风骤雨突降,车身,在风雨迷离的颠簸路途中多灯齐开、上下起伏、左右摇摆,显得有些无助。幸好,我们在岔道口依稀发现了路标,找准了路径,果断扭转方向盘,直取位于赤峰以北的马鞍山。

盘旋在马鞍山之巅时,风雨倏然远去。停车远眺,远空高悬两道壮观的彩虹,七色光彩映照下,峰峦上葱郁的枝叶如宝石般熠熠闪光。探看山景,空旷、静谧、清爽,带有丝丝草香的气流随缕缕山风扑面而来,我不禁自问:“夏日的溽热已被我们抛在了身后?”

翻过马鞍山,一座整洁、精致的县城进入视野,那便是“京北第一旗”——内蒙赤峰的喀喇沁旗。翌日拂晓,我穿着夹克衫、迎着略带凉意的晨风,独自徜徉于锦山镇的街头巷陌。徘徊之间,偶见闹市之侧有一寺院,我尝试着轻推门,木门无声而开。于是,我轻步走入。

这座寺院的殿堂设置,与我多年来游走四方时见到的诸多寺院有所不同,门殿(山门)雄立四大天王,山门内的前殿(天王殿)供奉的也是四大天王。我对这类重复设置有所不解,疑惑间,前殿与中殿之间的又一建筑进入眼帘,那是一座内设七尺大小、有一筒形“嘛尼轮”的嘛尼亭。数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汇聚于此,合掌闭目、口诵真言,而后,依次走入亭中,按顺时针转动嘛尼轮,以求在世间免灾增福,离世后升入天堂。多少年花开花落,多少次风霜雪雨,嘛尼轮的形状未变、转速未变,而转轮的人,却各怀不同心事,各有不同结局。

前殿之前,一株匍匐延伸、形如卧龙、状如盆景、枝如龙爪、叶呈桃形、根深叶茂,被当地人成为“古合欢”的树。枝杈间的“树龄牌”明示:此树已历经260余年风雨。

因在中国旅游权威新闻媒体供职,以采写为业。数十年来,我去过的名山古刹不计其数。印象中,在青烟缭绕、钟磬声声的寺院内,大多植有古树名木,其种类大致相同:或苍松翠柏,或老藤修竹,或名兰碧荷,或银杏丁香。无论是四季常青木还是秋冬凋零树,都不失其优雅淡定、古风悠悠的姿态。而在这座古寺的庭院正中,竟然生长一株被人们称为“古合欢”的豆科合欢属植物!由此,让我忽然忆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向我介绍过这类暖温带树种,说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我国中部及东部。谁料想,今日,在京北数百公里的内蒙古喀喇沁,竟然与数百年饱经风霜,枝叶繁盛、昼开夜合、爱意绵绵的“古合欢”邂逅!

史料与专业书,无疑是打开困惑之锁的钥匙。当晚,我在宾馆客房迎着晨曦,品茶展卷,这株独特的古树连同与之相关的往事便清晰入眼。第二天,当我再次走入古寺,与好友再次欣赏这株古树时,以“专业范儿”姿态,对古树道了一句它的学名:桃叶卫矛,又悄声呼了一句它最为形象的别名:“明开夜合”。刹那间,一阵晨风悄然掠过古树浓密的碧叶,枝叶间轻轻抖动了几下,莫非它在用肢体语言答我所问?我古树周边环绕细看时,随即想起,在北京宋庆龄故居游览,曾见到过纳兰性德手植的“明开夜合”树。那株树与此树生长在一个朝代,所承载的情景却有所不同。纳兰性德手植的那株树,与多情诗人的缠绵恋情相关,这位因填词绝佳,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才俊,直到离世的前几年,在每天日暮时分,常常站于树前,思念远去的情人。而灵悦寺这株“明开夜合”,从幼苗到苍古,从枝叶稀疏到根深叶茂,既见证了清帝力推汉、蒙联姻,促进民族和谐的怀柔政策,也留下一段悲欢离合的记忆。

我见到几只雀,落于古树枝杈间,与这株古树啾唧对语,叙述着古寺、古树那些事……

我似乎听到“明开夜合”向鸟儿述说……那年暮春,当内蒙古喀喇沁草原翻卷着浓密的“绿浪”时,它被园艺匠人从京城移植于此。早于这株树苗数百日来到喀喇沁的,是康熙帝的一道圣旨——让自己心爱的女儿——五公主和硕端静远嫁内蒙,成为喀喇沁王爷扎什之子噶尔藏的福晋。在此时段,“明开夜合”,也从京城运到这里,栽到内蒙古王子与清廷公主的“家庙”——现今的灵悦寺,以寄托康熙帝的政治愿望以及对新人的祝福。

曾经让“明开夜合”感到欣然的是,公主下嫁,进一步拉近蒙古包与紫禁城的距离。这株老树真的没有忘却,那年,康熙帝出京,绕古北口去盛京拜谒先王陵寝,而后,专程来到喀喇沁,那夜,迎驾的鼓乐声与酒宴的欢笑声持续到夜半,草原山谷的夜风伴随笑声与歌声萦绕在京北第一旗。

古树与鸟儿叙述到这里,话音忽然凄婉起来。古树继续说着……那夜的迎驾酒宴之后,仅仅过了10多年寒暑,为实现父皇“怀柔政策”而远嫁漠北的和硕端静便离世而去。尽管公主的死因当下有多类版本,尽管那位性情暴戾、形象粗鄙的驸马与容貌姣好、知书达理的公主之间没有留下任何恩爱佳话,甚至在野史页面上,出现了令后人不悦甚至辛酸的情节,但一切一切都无从考究,总被雨打风吹去!数百年弹指一挥间,今人实实在在看到的是:噶尔藏与公主共眠于喀喇沁“十家满族乡”的公主陵内,引来众多游人凭吊追怀。当地史志上明确记载,当年建陵时,有10户满族人家奉旨守陵,年复一年,10户人家的子孙繁衍不断,直至成为让今人抚今追昔的满族乡。

[1]

作者简介

心声,先后加入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