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羡慕+嫉妒”恒等于“恨”!(李津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羡慕+嫉妒”恒等于“恨”!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羡慕+嫉妒”恒等于“恨”!》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羡慕+嫉妒”恒等于“恨”!

——读莫言散文有感

近日在《九州作家》读到莫言的散文《新的一年,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了快乐》,开头一段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我:“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于是,莫言特意提醒:“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莫言进而解析到:“谁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着。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注定要来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莫言之说字字珠玑、所言极是!

读罢此文,笔者愈加坚定了一个被实践无数次证明的真理:“羡慕+嫉妒≠爱”!

说实在的,我曾经对“羡慕、嫉妒,恨”这个文字组合持怀疑态度,总想找到实例来推翻它,结果很是徒劳。后来无数“羡慕、嫉妒,恨”的事例狠狠地教育了我,其中一例颇具代表性的,让我坚信了“羡慕+嫉妒≌恨”!

我所说的这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这样的。有一天,本人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到家中做客,言谈中向我倾诉起内心苦楚:“老师,我本与世无争,自感也不曾妨碍过谁,只是一门心思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可不知周围同事为何会疏远我,就好像人人都对我存有戒心似的。他们还有意贬损我,简直是吹毛求疵,与鸡蛋里挑骨头没什么两样。”

我细究原委,得知这一切都是由于他来自“大老粗”氛围的工业企业,步入知识分子成堆科研机构所引发的事端。论学历阅历他自惭形秽,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是他具有针对性的做人准则。在新供职的单位里,他对谁都恭恭敬敬、客客气气。自恃年轻身强力壮,单位里所有的力气活儿他全包了,甚至连这个长、那个师家中买菜购粮装修换煤气的杂活儿也不例外。本职工作吧,迅速进入角色,很快便独当一面,且不论哪个部门谁人差遣,他一律绝对服从不遗余力,发挥国际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如此这般不下半年,他理所当然地获得普遍赞誉,年终评先进,大家竟一致推举他。主管领导不无遗憾地对他说:“你刚来半年,虽然表现出色,但与大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是来年再努力争取吧!”我这位学生倒也无所谓,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奢求吗!不过,大家的鲜明态度着实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一炮打响开门红,他信心倍增一如既往甩开膀子拼着命地施展才华。眨眼之间又逢年终岁末,他无论如何没有料到的是今非昔比啦,这回不仅没有一个人提名选他,反而招来众多非议:什么不尊重老前辈啦,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啦,还有不稳重太贪玩儿了等等,不一而足。我这位学生茫然了。他烦恼,不知所措。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样的干法儿,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

对这位学生我了如指掌。敬业,工作能力极强,久而久之很难不显露锋芒;虽说与世无争,别人却不一定能意识到他是一只根本不存在威胁的“小绵羊”。尽管我有所推断,但并未妄加评论,而是送他一句“夹起尾巴好好做人吧”相勉。此后,借着我与他们所长的私交做了一番细致调查。

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切问题的根源便是他太“冒尖”了。所长本人对我的学生评价极高:“别看他年纪轻轻,可能力绝对不是低水平。他有头脑、思路清,工作有板有眼、利落漂亮自不必说,一年之内3篇学术论文,或系统内或全国范围连连获奖,连我手下老资格的业务骨干都自叹弗如,我曾多次在全所公开表扬他……”接着,所长话锋一转:“近来,我也感到有些不对劲儿,人们对他的赞扬少多了,倒是听到不少非议。”所长冷静地加以分析:“大概是经过半年的适应期,他就开始小有成就,一些平庸之辈感到了无形压力,有了危机感。'后生尚能如此,尔等不全成了饭桶窝囊废。’一种嫉贤妒能的心理作祟,使得人们对他的长处有意回避视而不见,继而发展到反面,专去挑他鸡毛蒜皮的小毛病,意欲削弱其长于他人的优势。”

这个实例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化学反应的完美过程,倘若说人世间羡慕、嫉妒无处不在的话,似乎多少有些夸张,但是我们身边的羡慕、嫉妒事例却是屡见不鲜的。真不知是不是中国人天生就好羡慕、嫉妒。问题是,这羡慕、嫉妒以后,就毫无例外的生成了“恨”,这似乎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说到此,笔者不由想起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中的一段话:“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言必非之。”出类拔萃者,其存在肯定要对平庸者构成威胁,对此,或出于本能,或别有用心,他们必然采取“封杀”的态度,把你“消灭”在“冷处理”之中。说到底,嫉妒如同癌细胞、绊脚石和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对此,只有横眉冷对别无上策。我便再三告诫我的学生:“在这种时候,你可以不求'理解’,不妨我行我素,只须行得端做得正问心无愧就行了。按照一位名人所说的'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品头论足吧’。”[1]

作者简介

李津军,男,1960年7月生,山东临邑人,大学专科毕业,中共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