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嫉妒」恆等於「恨」!(李津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羨慕+嫉妒」恆等於「恨」!》是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羨慕+嫉妒」恆等於「恨」!
——讀莫言散文有感
近日在《九州作家》讀到莫言的散文《新的一年,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了快樂》,開頭一段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我:「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而且,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歡不喜歡是另一回事。」
於是,莫言特意提醒:「一個人,風塵僕僕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着。這才是最好的態度。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掉了快樂,然後又在喜歡自己的人這裡忘記了快樂。」
莫言進而解析到:「誰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撲騰着。有的人天生是來愛你的,有的人註定要來給你上課的。你苦心經營的,是對方不以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卻是對方習以為常的。喜歡與不喜歡之間,不是死磕,便是死擰。然而,這就是生活,有貼心的溫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過是想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完整。」
莫言之說字字珠璣、所言極是!
讀罷此文,筆者愈加堅定了一個被實踐無數次證明的真理:「羨慕+嫉妒≠愛」!
說實在的,我曾經對「羨慕、嫉妒,恨」這個文字組合持懷疑態度,總想找到實例來推翻它,結果很是徒勞。後來無數「羨慕、嫉妒,恨」的事例狠狠地教育了我,其中一例頗具代表性的,讓我堅信了「羨慕+嫉妒≌恨」!
我所說的這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是這樣的。有一天,本人一個涉世未深的學生到家中做客,言談中向我傾訴起內心苦楚:「老師,我本與世無爭,自感也不曾妨礙過誰,只是一門心思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可不知周圍同事為何會疏遠我,就好像人人都對我存有戒心似的。他們還有意貶損我,簡直是吹毛求疵,與雞蛋裡挑骨頭沒什麼兩樣。」
我細究原委,得知這一切都是由於他來自「大老粗」氛圍的工業企業,步入知識分子成堆科研機構所引發的事端。論學歷閱歷他自慚形穢,甘當小學生虛心求教是他具有針對性的做人準則。在新供職的單位里,他對誰都恭恭敬敬、客客氣氣。自恃年輕身強力壯,單位里所有的力氣活兒他全包了,甚至連這個長、那個師家中買菜購糧裝修換煤氣的雜活兒也不例外。本職工作吧,迅速進入角色,很快便獨當一面,且不論哪個部門誰人差遣,他一律絕對服從不遺餘力,發揮國際共產主義協作精神。如此這般不下半年,他理所當然地獲得普遍讚譽,年終評先進,大家竟一致推舉他。主管領導不無遺憾地對他說:「你剛來半年,雖然表現出色,但與大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還是來年再努力爭取吧!」我這位學生倒也無所謂,本來就沒有這方面的奢求嗎!不過,大家的鮮明態度着實給了他莫大的鼓勵。
一炮打響開門紅,他信心倍增一如既往甩開膀子拼着命地施展才華。眨眼之間又逢年終歲末,他無論如何沒有料到的是今非昔比啦,這回不僅沒有一個人提名選他,反而招來眾多非議:什麼不尊重老前輩啦,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啦,還有不穩重太貪玩兒了等等,不一而足。我這位學生茫然了。他煩惱,不知所措。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一樣的干法兒,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呢?!
對這位學生我了如指掌。敬業,工作能力極強,久而久之很難不顯露鋒芒;雖說與世無爭,別人卻不一定能意識到他是一隻根本不存在威脅的「小綿羊」。儘管我有所推斷,但並未妄加評論,而是送他一句「夾起尾巴好好做人吧」相勉。此後,借着我與他們所長的私交做了一番細緻調查。
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切問題的根源便是他太「冒尖」了。所長本人對我的學生評價極高:「別看他年紀輕輕,可能力絕對不是低水平。他有頭腦、思路清,工作有板有眼、利落漂亮自不必說,一年之內3篇學術論文,或系統內或全國範圍連連獲獎,連我手下老資格的業務骨幹都自嘆弗如,我曾多次在全所公開表揚他……」接着,所長話鋒一轉:「近來,我也感到有些不對勁兒,人們對他的讚揚少多了,倒是聽到不少非議。」所長冷靜地加以分析:「大概是經過半年的適應期,他就開始小有成就,一些平庸之輩感到了無形壓力,有了危機感。'後生尚能如此,爾等不全成了飯桶窩囊廢。』一種嫉賢妒能的心理作祟,使得人們對他的長處有意迴避視而不見,繼而發展到反面,專去挑他雞毛蒜皮的小毛病,意欲削弱其長於他人的優勢。」
這個實例形象地展示了一個化學反應的完美過程,倘若說人世間羨慕、嫉妒無處不在的話,似乎多少有些誇張,但是我們身邊的羨慕、嫉妒事例卻是屢見不鮮的。真不知是不是中國人天生就好羨慕、嫉妒。問題是,這羨慕、嫉妒以後,就毫無例外的生成了「恨」,這似乎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講的!說到此,筆者不由想起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惡意》中的一段話:「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言必非之。」出類拔萃者,其存在肯定要對平庸者構成威脅,對此,或出於本能,或別有用心,他們必然採取「封殺」的態度,把你「消滅」在「冷處理」之中。說到底,嫉妒如同癌細胞、絆腳石和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對此,只有橫眉冷對別無上策。我便再三告誡我的學生:「在這種時候,你可以不求'理解』,不妨我行我素,只須行得端做得正問心無愧就行了。按照一位名人所說的'走你自己的路,讓別人去品頭論足吧』。」[1]
作者簡介
李津軍,男,1960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大學專科畢業,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