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莫架势”(张泽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莫架势”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莫架势”》中国当代作家张泽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莫架势”

“莫架势”,是川北土话。近乎于“莫客气”的意思。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更不用说各地方还有不少方言俚语,更是繁之又繁。你比方,北方人散步叫“遛弯”;上海人“我”叫“阿拉”,“阿拉向海艮”;广东普宁人吃饭叫“,jia bong “桂林把朋友叫“狗肉”;大理把美女叫金花;川渝把姑娘叫“幺妹”。苕乡人更扯,把烫叫“烧”。老公感冒了,老婆一摸额头,“哦哟啲,你好烧喔”……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恐怕就连懂得国内外三十多种语言的史学泰斗陈寅恪老先生也很难搞得醒豁。

可是人在江湖,走南闯北,总难免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不仅交流困难,而且还会闹出诸多笑话。所以呀,入乡随俗也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八十年代初,军分区一个干部下派到一个县武装部当政委。这老同志事业心特强,背包一放,就要下乡检查民兵工作。那个年代,干部下乡不兴迎来送往,更没有官饭酒席款待,一律轻车简从,午饭一般在就近农家搭伙。

政委初次下乡,随行的乡武装部部长也不敢怠慢。于是,安排他到一家条件较好的基干民兵家吃“响午”。

这家人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世面见得少。听说政委要来家吃饭,好生激动。他们听说武装部政委是和县长书记同级别的“大官”。(老百姓习惯称为“县太爷”)那年代,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县长书记可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顺便侃一个段子,六十年代,有一个老帅回乡省亲。有好事者告知其原配。你前男人回来了。听说当了司令。你该去见见。这个老妪却嗤之以鼻:“司令有啥了不得,他就是当了县太爷我也不巴结!”

你该晓得“县太爷”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了吧。

这么大的“官”,屈尊造访,简直蓬荜生辉。赶紧准备。

到了中午,政委一行来到农家,饭菜巳经上桌。川北人本身就好客,再穷也要绷个面子。加上第一次招待这么重要的客人,更是倾其所有,香肠腊肉豆腐干,时鲜果蔬大米饭,整了一大桌。

那时候不兴喝酒,主客落坐,稍加寒喧就开工吃饭。政委是北方人,喜欢面食。刨了几口饭,觉得噎得慌,伸出筷子想拈菜。主人殷情招呼“政委,莫架势,莫架势。”搞得政委一头雾水,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几次三番,都是这样,一想拈菜,就是“莫架势”。政委懵了,干哽了一碗毛干饭;主人也懵了,难道农村的粗茶淡饭不合领导的口味?大家心照不宣,不敢道破。

回城的路上,政委忍不住了,好奇地问乡部长。“是不是我们的伙食费缴少了,主人家有点不高兴。咋一要拈菜,他就喊'莫架势’呢?”(那时候,部队规定,干部在外吃派饭,吃好吃孬,一顿必交五角钱,半斤粮票。)

乡部长一听“卟哧”一笑:“搞夹生了,搞夹生了。我以为你在城里呆惯了,讲究卫生,嫌农村的饭菜烟薰火燎不干净,所以不敢劝你拈菜。在我们这方,饭桌上说'莫架势’是让你不要客气,随便拈随便吃,入乡随俗,不拘礼的意思。”

原来如此。政委菜没吃成,毛干饭哽得伸颈伸颈的,总算长了见识。这正是:

吃饭怕拈菜,礼多人不怪。

下回学尖点,入俗更自在。

看来,入乡随俗,说起简单,其实蛮复杂的。出行前必须认真做点功课,不然就会出洋相闹笑话。[1]

作者简介

张泽勇,四川西充县人。生于1951 年。西华师大毕业。当过兵,从过政。喜欢文字工作,作品见诸媒体。退休后,喜欢诗歌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