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架勢」(張澤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莫架勢」》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澤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莫架勢」
「莫架勢」,是川北土話。近乎於「莫客氣」的意思。
泱泱華夏,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語言。更不用說各地方還有不少方言俚語,更是繁之又繁。你比方,北方人散步叫「遛彎」;上海人「我」叫「阿拉」,「阿拉向海艮」;廣東普寧人吃飯叫「,jia bong 「桂林把朋友叫「狗肉」;大理把美女叫金花;川渝把姑娘叫「幺妹」。苕鄉人更扯,把燙叫「燒」。老公感冒了,老婆一摸額頭,「哦喲啲,你好燒喔」……林林總總,數不勝數。恐怕就連懂得國內外三十多種語言的史學泰斗陳寅恪老先生也很難搞得醒豁。
可是人在江湖,走南闖北,總難免會遇到一些語言障礙,不僅交流困難,而且還會鬧出諸多笑話。所以呀,入鄉隨俗也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
八十年代初,軍分區一個幹部下派到一個縣武裝部當政委。這老同志事業心特強,背包一放,就要下鄉檢查民兵工作。那個年代,幹部下鄉不興迎來送往,更沒有官飯酒席款待,一律輕車簡從,午飯一般在就近農家搭夥。
政委初次下鄉,隨行的鄉武裝部部長也不敢怠慢。於是,安排他到一家條件較好的基幹民兵家吃「響午」。
這家人祖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平時世面見得少。聽說政委要來家吃飯,好生激動。他們聽說武裝部政委是和縣長書記同級別的「大官」。(老百姓習慣稱為「縣太爺」)那年代,在普通老百姓眼裡,縣長書記可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順便侃一個段子,六十年代,有一個老帥回鄉省親。有好事者告知其原配。你前男人回來了。聽說當了司令。你該去見見。這個老嫗卻嗤之以鼻:「司令有啥了不得,他就是當了縣太爺我也不巴結!」
你該曉得「縣太爺」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了吧。
這麼大的「官」,屈尊造訪,簡直蓬蓽生輝。趕緊準備。
到了中午,政委一行來到農家,飯菜巳經上桌。川北人本身就好客,再窮也要繃個面子。加上第一次招待這麼重要的客人,更是傾其所有,香腸臘肉豆腐乾,時鮮果蔬大米飯,整了一大桌。
那時候不興喝酒,主客落坐,稍加寒喧就開工吃飯。政委是北方人,喜歡麵食。刨了幾口飯,覺得噎得慌,伸出筷子想拈菜。主人殷情招呼「政委,莫架勢,莫架勢。」搞得政委一頭霧水,趕緊把手縮了回去。幾次三番,都是這樣,一想拈菜,就是「莫架勢」。政委懵了,干哽了一碗毛乾飯;主人也懵了,難道農村的粗茶淡飯不合領導的口味?大家心照不宣,不敢道破。
回城的路上,政委忍不住了,好奇地問鄉部長。「是不是我們的伙食費繳少了,主人家有點不高興。咋一要拈菜,他就喊'莫架勢』呢?」(那時候,部隊規定,幹部在外吃派飯,吃好吃孬,一頓必交五角錢,半斤糧票。)
鄉部長一聽「卟哧」一笑:「搞夾生了,搞夾生了。我以為你在城裡呆慣了,講究衛生,嫌農村的飯菜煙薰火燎不乾淨,所以不敢勸你拈菜。在我們這方,飯桌上說'莫架勢』是讓你不要客氣,隨便拈隨便吃,入鄉隨俗,不拘禮的意思。」
原來如此。政委菜沒吃成,毛乾飯哽得伸頸伸頸的,總算長了見識。這正是:
吃飯怕拈菜,禮多人不怪。
下回學尖點,入俗更自在。
看來,入鄉隨俗,說起簡單,其實蠻複雜的。出行前必須認真做點功課,不然就會出洋相鬧笑話。[1]
作者簡介
張澤勇,四川西充縣人。生於1951 年。西華師大畢業。當過兵,從過政。喜歡文字工作,作品見諸媒體。退休後,喜歡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