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鞋之趣”(海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鞋之趣”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鞋之趣”》中国当代作家海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鞋之趣”

雨天,出门穿雨靴,理所当然,但对于少年的我,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

家住狼山脚下农村的孩子,家境贫穷,哪有钱买雨靴?连雨鞋都舍不得买,何谈靴?雨鞋,我们称着“套鞋”,脚伸进去一套即行,方便简捷。雨鞋与雨靴之别,在于鞋帮的高矮,高者为靴。于是,流传一句歇后语“晴天穿雨靴——靴(耍)里靴(帅)气”,形容不分场所不分时机,故意显富摆阔,弄巧成拙。那时,如果乡下人家有一把油布黄雨伞,也是平时烧高香,祖坟上冒青烟了。家贫人穷,雨雪天出门都难。老天爷,才不管城市乡村,才不管富有贫困,下起雨雪一事同仁,铺天盖地而来……

我们上小学,康庄小学离家五六里。放学时突然下起阵雨,等雨停了再回家,弯弯曲曲小路泥泞不堪,一双布鞋走不了多远,就湿透了。干脆脱鞋赤脚,一路小跑溜回家,同学们戏称是“赤脚大仙”,穿着“与生俱来”不化钱的“皮靴子”,趟水踩洼飞奔而行。常年是布鞋不离脚,逢年过节、走亲探友,全家穿着新布鞋,也是农村人一种体面。我们穿的布鞋是母亲做的,鞋料是平时不用的布条碎料,母亲趁大晴天,用“干面”,就是面粉和开水在铁锅里打成浆糊,在闼子门上把零星布料一层一层涂着浆糊背成“衬子”,拿到室外太阳底下晒。

差不多干了,揭下来再晒几个太阳。然后母亲拿出大小不一的“纸鞋样子”剪下衬子,叠在一起用新布包上,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扎“鞋底”。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认为,前两句,是母亲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服。后两句应该是扎鞋底做新布鞋,母亲怕儿子迟迟不回家,多做几双新鞋让其带着备穿……孩提时,无论如何是感受不到理解不了这种情感的。我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想到小时候母亲千针万线纳鞋底,那种认真那种专注那种执著那种契而不舍,突然悟出来的。新布鞋的结实,在于鞋底的“密密缝”,鞋底越厚、针脚越多、行数越密,扎鞋底的功夫越深,母亲手指带着针箍,顶着针尾,使劲穿过鞋底再抽出来,再扎再抽,不断循环。一双鞋底,不知熬过母亲多少夜晚,不知花费母亲多少汗水?穿在脚上暖暖的软软的牢牢的,走起路来爽脚得很舒服得很,这是母亲的一片心一片情啊!

那时下雨天,流行的是“钉鞋”,我见过,但没有穿过,比较沉重。据说,“钉鞋”是从“木屐”演变过来的,用滚热的桐油浇在粗马粪纸上做成鞋面子,防水;鞋底留有钉子状,“雨天路滑”,防止摔跤,故叫“钉鞋”。因此,流传了一句歇后语“丁奶奶画一字,说一不二”。黄布雨伞,也是受此启发,黄布浸在桐油里拿出来晒干,制成雨伞,挡风遮雨,成了人们日常用具。于是,产生一种手工业者:“补鞋匠”、“修伞匠”。天刚蒙蒙亮,补鞋匠挑着担子出门,担子里装着钉子、针线、锥子、胶水、废轮胎皮,这种修修补补的手艺,组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摊子。补鞋子,也有禁忌的,鞋子坏了,千万不能说是“破鞋”,个中有原因,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我家穿的布鞋坏了,舍不得花钱,都是母亲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鞋子是母亲亲手做的,补起来更是熟门熟路举手之劳。实在坏得不成样子,扔了换双新的。家里再苦,可不能苦了双脚,每天都要走路的。穿上新鞋,我们双脚享福了,可辛苦了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

记得上六年级的一天早晨,开门一片白茫茫。昨夜大雪,田野白了、道路白了、屋顶白了,成了银色的世界,一派北国风光。天再冷,雪再大,总不能躲在家里成为“赖学猫儿”,学还是要上的,这么厚的积雪,总不能赤脚去学校啊!天,无绝人之路。父亲昨天刚发了工作雨靴。父亲在南通市曙光漂染厂上班,每天和染色的水泡在一起,雨靴是他们的劳护用品,我们称之为“高筒长靴”。母亲拿给我一穿,乖乖咙哩咚,名副其实“高筒长靴”,靴帮超过我的膝盖,小脚在雨靴里“松里阔落”游刃有余。管他呢!大靴总比没有的强,于是背起书包上学堂。一路上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地响,虽然脚穿“高筒长靴”走路很累,乐趣消除了疲劳。走进教室,没膝的长靴,引起同学们的围观,犹如刚从古代战火硝烟战场凯旋归来的“矮脚将军”。都是家住农村的孩子,“井底之蛙”一样,平时见少识寡呀!要不是进厂当了工人的父亲,对于“高筒长靴”我也不知啥样啊!原来“高筒长靴”后面站着一位工人领导阶级的父亲,由此,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也进厂当工人。从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殊不知,“高筒长靴”里我的一双嫩脚磨起的泡,我正忍着钻心的疼呢……

真正和“补鞋匠”打交道,是我穿上皮鞋以后。离我家最近补鞋摊子,城山路“望恒桥”一家姓汪的师傅家。这里还修伞补锅、修桶补碗、修车补胎,是个“多面手”。也许这里原先叫“汪家桥”,因外姓人入住的多了,觉得太便宜汪家人而改名“望恒桥”。皮鞋坏了,骑着脚踏车去修补,买了一双新皮鞋,必定要叫“汪师傅”钉副“响掌”——类似马掌小的弯月般铁片,钉在皮鞋底尾部,走在石头路上“硬碰硬”,发出清脆的响声,叫着“皮鞋响钉”。早晨雾天,对面走来的人,未见人影,铿锵皮鞋响声却“捷足先登”,声声入耳……上世纪七十年代,皮鞋响声迴荡在大街小巷,穿皮鞋是一种时髦一种豪迈。响声预告,穿皮鞋的人走来了!我记得,广州生产的时尚全牛皮尖头皮鞋,也只有2元钱一双,当时我每月工资14元,看来还是昂贵的。那像现在,数百上千元一双的皮鞋,还是高级“合成牛皮”制作的。卖鞋的信誓旦旦“我这是百分之分的货真价实的牛皮鞋,假一罚十。”过分地卖弄引起买鞋的反唇相讥“你这牛皮鞋不是做的,价是实的,货却真得像是吹的。”牛皮,该吹的还在吹;皮鞋,该买的还得买,款式时常出新,总是领先着穿鞋潮流,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眼球。 手持纸伞凝犹痹,足踏皮鞋冰又渐。

——这是宋代学者陈淳《平坦雪兼风雨》词中名句,我们是不是读到一种现代意义

雨鞋、雨靴,再不是物稀为贵,而是家家必备,人人拥有。如今,穿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是雨雪天没有了,而是生活条件好了,每逢到降雨下雪天,人们穿着皮鞋淋雨踏雪而行。皮鞋,犹如“水陆坦克”,晴天雨季通行无阻,原先颇为珍贵的雨鞋雨靴被“弃之敝履”了。[1]

作者简介

海德,资深媒体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文化、文学学士。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多次获奖,有报告文学集多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