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上桃峰》编剧署名之争 马明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上桃峰》编剧署名之争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三上桃峰》编剧署名之争》中国当代作家马明高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三上桃峰》编剧署名之争

按说,经过这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三上桃峰》事件就该尘埃落定了。

但是,自从《三上桃峰》准备平反和正式平反之时,直至新世纪,关于《三上桃峰》编剧的署名问题,一直在不停地争议着……

1989年,杨孟衡在该年度的《黄河》大型文学刊物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题目为《桃源风云——〈三上桃峰〉事件纪实录》。文章中说:1978年8月,《人民戏剧》编辑部把平反的消息通知贾克和杨,并约他们写文章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正在这个当口,贾克神情愤懑地递给我一份材料,说‘有人告状了!’“谁?”我问。‘贺登朝’。贾克答。”

王爱爱 孙昌 晋剧《三上桃峰》选段

菊花青出意外心难平

其实,贺也不是告状,而是给《人民戏剧》编辑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部门写了一封信,为许石青等人的创作改编权争理。在这封信中贺说:“《人民日报》二十二日第三版,在报道山西省为《三上桃峰》事件平反的消息中,把我列为《三上桃峰》的编剧之一,是不真实的。”“从晋中青年晋剧团创作《三上桃园》到吕梁地区柳林县剧团改编为《三上桃峰》,我始终耳闻目睹真正的作者是许石青、张正申、李旦初,既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人。” 1978年12月14日,杨孟衡给《人民戏剧》编辑部就贺的信回了一封信。他在回信中也认为:“在署名的问题上,山西省文教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卢梦当时定的‘山西省文化局创作组集体创作,杨孟衡执笔’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晋剧《三上桃峰》不是新创作,而是改编本。” 2009年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雷捷发所著的《一剧惊天下——风雨〈三上桃峰〉》一书中,不顾以上历史事实,在第59页,写道:“这株满枝累累的文坛大树,就是《三上桃峰》的编剧——李旦初先生”。第120页竟然写道:“署名张正申、李旦初、许石青,发表于复刊的《吕梁文艺》。最后被收入李旦初文集。”书中“附件2《三上桃峰》剧本”的署名也赫赫然写着:“柳林县晋剧团,李旦初执笔。”

李旦初

我不知雷捷发为何人,但他应该了解,许石青1965年在晋中编剧的《一代新风》或《三下桃园》,才是晋剧《三上桃峰》的原创作品。后面的无论柳林吕梁的版本,还是太原晋剧团的版本都是在这原创作品的基础上改编的。更何况,在这两个版本的改编过程中,许石青都参与了改编修改。怎么能置之不顾,改变历史事实呢?

恰恰相反,李旦初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李旦初文集》第8卷“春风桃李集/三上桃峰及其他”中也收入了《三上桃峰》的剧本,署名“晋中地区晋剧团、吕梁地区柳林县晋剧团、吕梁地区孝义县碗碗腔剧团集体创作,执笔:许石青、李旦初、张正申”,与1978年复刊的《吕梁文艺》第一期署名一模一样。

王易风先生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回忆》一文中说:“当时吕梁地区文办组织班子,共同修改加工后,并将油印本发至各县,让县剧团排练演出,相互竞赛。柳林、孝义、临县等剧团,均排演过此剧。”(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的《艺海流澜》)。

2009年2月,杨孟衡在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当代戏剧》发表《〈三上桃峰〉版本演绎及其蒙冤的深层因素》一文,也是对历史事实置之不顾,把《三上桃峰》的创作和改编权均想占为己有。文中说:“概括而言大体应分为:晋中版《三下桃园》(杨孟衡、许石青执笔)、太原版《三上桃峰》(杨孟衡执笔)、吕梁版《三上桃峰》(李旦初执笔)”。杨应该明白:《三下桃园》或者《三上桃峰》的最原创作品,是许石青1965年春天祁县城赵支队“社教”运动回来后创作的活报剧《一匹马》和戏剧《一代新风》或《三下桃园》。后来的“太原版”和“吕梁版”都应该叫“太原改编版”和“吕梁改编版”。因为它们都是在1965年晋中原创的基础上改编的。

其实,关于《三上桃峰》从一开始的原创到后来吕梁和省城的改编,杨孟衡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1965年,关于在晋中修改《三上桃园》剧本的署名问题,杨孟衡在《〈三上桃峰〉版本演绎及其蒙冤深层因素》中说:“在晋中区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贾克(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省剧协主席)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三下桃园》的署名问题时说:‘省里孟衡来帮忙,署名不应该放在前头,你们是不是客气呀?”

杨孟衡在《我对参与炮制大青草《三上桃峰》的检查》中也写道:“剧本的修改是在原剧《一代新风》的基础上进行的。剧中的人物关系,人名、地名,如桑园改为桃园,另一村改为杏岭,以及王县长等人物名称,都是原作者许石青在原作《一代新风》中早就选好的。修改时,记得我分担三、四、五场,改完后交给许石青,由他统一整理,我参加这次修改工作只有十多天的时间,改完几场戏就回了太原。后来剧名更名为《三下桃园》,是许石青整理完剧稿改定的。”

贾克

1973年,参加中央文化组组织的全国调演前,山西省文化局在省城又一次组织人员对《三上桃峰》剧本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贾克在《我所经历〈三上桃峰〉事件》一文中说:“这时,正赶上中央文化组要在1974年举行华北地区戏剧调演,再加上西安电影厂要将《三上桃峰》拍成电影,选中了山西省晋剧院的演员,经研究决定将此剧拿回省里修改,准备代表山西省参加北京的华北调演,同时排成电影。”开始时,由杨孟衡执笔修改,后又调许石青来太原参加,许石青与杨孟衡意见不一致,就退出去了。” (《炎黄春秋》2004年第十一期)。杨孟衡在《我对参与炮制大青草〈三上桃峰〉的检查》一文也回忆道:“从一九七三年六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高志、惠艺、王志杰来联系拍摄《三上桃峰》电影以后,领导决定重新修改剧本,为省晋剧院改写晋剧本,并依西影意见,仍选定剧本为《三上桃峰》。从这时起到十二月半年的时间,前后作了五次大的修改。”“从七月到九月改前两稿,具体参加剧本修改工作的有刘元彤、张沛、李守桢、许石青和我;这个小组由刘元彤负责,我和许石青执笔。从11月开始修改后三稿,另成立创作组,有温明轩、张沛、李守桢、张文秀和我,温明轩当组长,由我执笔(这时许石青回工作单位,再也没来)。”

后来,杨孟衡在《戏剧研究》网站发表文章时却说:“那是1973年8月,我写完《三上桃峰》第二稿以后,贾克叫来许石青,参加后续创作,我是竭诚欢迎的,我在创作组精营东边街13号楼我的办公室内搭好了床铺,等他来住共事,他也满口答应,可他呆了一两天回去后就再也没来了。”

我查阅了许石青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1973年7月6日调省文化局创作组参加修改省创作组《三上桃峰》。10月14日请假回孝义。”从中看出,许是从7月6日就开始参加改编工作的,并且时间长达三个多月。这期间“五易其稿”。

《三上桃峰》剧照

杨孟衡写给省委文教部和省文化局的《关于〈三上桃峰〉改编修改的情况》中也说,“剧本的修改是在原本基础上进行的。在原稿《一代新风》中,已经把桑园改为桃园,故定名为《三下桃园》,是由许石青定的。至于剧中人物关系以及村名等以及王县长等人物名称,都是剧作者定的。”“原作者许石青都参加过柳林县和省里修改的《三上桃峰》的工作……” 这些做法自从《三上桃峰》平反后,就渐露峥嵘了,自然要引起所有参与人的不满。贺在给《人民戏剧》等部门写的信中,说得很清楚,“其实,对于剧作的署名问题,原作者们从来也没计较。”杨在《戏剧研究》网站文章中也说:“我当年所了解的许石青,老实厚道,与世无争。” 的确, 许石青从来没有对署名问题说过什么,计较过什么,相反却说过这样的话:“此为社会财富,可以公用。”打开王易风先生收集在《艺海流澜》中《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回忆》一文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1973年省文化局为准备赴京会演剧目,亦组织班子,对《三上桃峰》修改加工,一度由许石青同志来省参加,声言此为社会财富,可以公用。”何等得高风亮节!

许石青,何许人也?可以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剧年鉴》等书中找到他的情况。他就是至今久演不衰的新编历史剧《下河东》、《游西湖》、《困雪山》、《樊梨花》等传世作品的大编剧。[1]

作者简介

马明高,山西省孝义市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