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华德焚书异同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德焚书异同论》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

   德国的希特拉先生们一烧书②,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③【文章开门见山,从法西斯德国烧书说起,将之和秦始皇焚书作对比,引出后文对两者之间的比较,照应文章题目,后文对其比较的具体内容主要从不同点和相同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以上说明秦始皇之焚书并非一无是处,其之所以在后世留下骂名,主要是秦朝存在时间太短,还来不及歌功颂德就已经灭亡了,作为新朝代的历史书写自然不会对其有好的评价,后文对此进一步说明】。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④,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秦人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⑤,所以我们从“剧秦”⑥的遗文中,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此段具体讲述秦始皇焚书中的可取之处:一是还有容纳他国文化的雅量;二是保存了农书和医书,并且重视尊重女子和小孩。这些都是相比德国焚书的优点。】

希特拉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思想”的书,没有容纳客卿的魄力;其次是关于性的书,这就是毁灭以科学来研究性道德的解放,结果必将使妇人和小儿沉沦在往古的地位,见不到光明。而可比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⑦……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此段讲述德国法西斯焚书的极端之处:一是凡“非德国思想”的书一律烧毁,没有丝毫容纳他国文化的雅量;二是连关于性的书也不放过,这就说明其轻贱女人和小孩。作者在叙述中处处和上一段对比,进一步说明德国之焚书更加野蛮和极端,无法和秦始皇之焚书相提并论。】

阿剌伯人攻陷亚历山德府⑧的时候,就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那理论是:如果那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可兰经》⑨相同,则已有《可兰经》,无须留了;倘使不同,则是异端,不该留了。这才是希特拉先生们的嫡派祖师──虽然阿剌伯人也是“非德国的”──和秦的烧书,是不能比较的。【此段是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明德国焚书的偏激和残暴,其逻辑和阿拉伯人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理由一样荒谬可笑。】

【以上为文章第一部分,是对华德焚书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

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这是华德焚书相同点的概况说明,所谓“英雄们”包括秦始皇和希特勒,也就是说其焚书想达到的愿望和实际结果恰恰相反,后文进一步说明】。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秦始皇焚书结果和预期目的相反】。希特拉先生一上台,烧书,打犹太人,不可一世,连这里的黄脸干儿们,也听得兴高彩烈,向被压迫者大加嘲笑,对讽刺文字放出讽刺的冷箭⑩来──到底还明白的冷冷的讯问道:你们究竟要自由不要?不自由,无宁死。现在你们为什么不去拚死呢?【希特勒焚书初期看似影响甚大,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影响到中国国内的“黄脸干儿们”,使其大肆攻击写讽刺文章的作家,其本质和希特勒焚书的目的和手段相同,所以作者在此顺便对其讽刺。】

这回是不必二世,只有半年,希特拉先生的门徒们在奥国一被禁止,连党徽也改成三色玫瑰了。最有趣的是因为不准叫口号,大家就以手遮嘴,用了“掩口式” ⑾。【此段为德国法西斯焚书的结果和预期目的相反的具体情况。】

这真是一个大讽刺。刺的是谁,不问也罢,但可见讽刺也还不是“梦呓”,质之黄脸干儿们,不知以为何如?【此段为“黄脸干儿们”的结果和预期目的相反的具体情况。】

【以上为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华德焚书的相同点进行分析。】

六月二十八日

注释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一日《申报·自由谈》。

②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执政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止所谓“非德意志”(即不符合纳粹思想)的书籍出版和流通。一九三三年五月起曾在柏林和其它城市焚烧书籍。

③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战国时秦国国君,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李斯因当时博士中有人怀疑郡县制、以古非今,向秦始皇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秦以前除农书和医书之外的古籍烧毁。

④ “客卿”:战国时代,某一诸侯国任用他国人担任官职,称之为“客卿”。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就是楚国人。

⑤ 关于秦人重小儿,赵重妇人,见《史记·扁鹊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人)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又同书《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邯郸的一个“豪家女”。

⑥ “剧秦”:意思就是很短促的秦朝。原语见汉代扬雄《剧秦美新》:“二世而亡,何其剧与(欤)!”《文选·剧秦美新》唐代李善注:“剧,甚也,言促甚也。”

⑦ 车同轨,书同文:原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战国时诸侯割据一方,各国制度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轨一致;又规定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同时,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⑧ 亚历山德府:即亚历山大,埃及最大的海港城市,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前305─前30)是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该城图书馆藏书甚丰,公元前四十八年罗马人入侵时被焚烧过半;残存部分,传说公元六四一年阿拉伯人攻陷该城时被毁。

⑨ 《可兰经》:又译《古兰经》,伊斯兰教经典。共三十卷,为该教创立人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经后人整理成册传世。

⑩ 对讽刺文字放出讽刺的冷箭: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一日《大晚报·火炬》登载法鲁的《到底要不要自由》一文,对得不到写作自由而被迫用“弯弯曲曲”笔法的作者进行嘲讽。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⑾ 一九三三年一月希特勒执政后,极力策划德奥合并运动。奥地利的法西斯政党国社党也希望奥国能早日合并于德国。当时奥总理陶尔斐斯反对法西斯党的合并运动,他在五月间下令除国旗外禁止悬挂一切政党旗帜,随着德奥关系的紧张,奥政府又于六月解散奥国国社党,禁止佩带该党党徽,禁呼该党口号。有的国社党员因而用黑红白三色玫瑰花代替该党的靛字标志;或直立举右手,以左手掩口,作为呼口号的表示。[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