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发秦州》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发秦州》唐朝·杜甫

《发秦州》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发秦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前往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纪行诗。这是第一首,序诗。全诗先写衣食之事,说同谷和暖,物产丰富,景物宜人,可解决衣食等问题;再追述离开秦州的原因;后写发秦州的情景。

作品名称 发秦州

作 者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发秦州⑴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⑵。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⑶。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⑺。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⑻。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⑼。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⑽。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⑾。

中宵驱车去⑿,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⒀。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⒁。

作品注释

⑴古秦州,今属甘肃省天水市。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谋”,语苦而趣。问,寻求。乐土,富裕地区。因无食故欲就乐土。南州,犹南方。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气暖,因无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实有此想。以上四句叙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写同谷气候和暖,可解决无衣问题。汉源,同谷邻县。“闻”字紧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据传闻来写的。杜甫此时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写同谷物产丰富,可解决无食问题。栗亭,属同谷县。薯蓣,俗名山药。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间所酿之蜜。 ⑹以上四句写同谷景物宜人,并可供游览。方舟,两舟并行,实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见得地面甚广。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冲,要道或要塞。地势高,故曰府。稠,烦杂。 ⑻此二句是说既要应接来往官员,又无山水可以登临。 ⑼异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种种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写发秦州时情景,方是写实。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发,并因此得病,所以说“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⒀此二句出门时仰望天空所见,景中含情。诗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雾苍茫,终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见大,由近及远。“吾道”二字双关,充分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可与《空囊》诗“吾道属艰难”一话互参。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题下原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纪行。”诗言“十月交”,知从秦州出发是在这年十月。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