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秦州》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發秦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前往同谷縣(今甘肅成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是第一首,序詩。全詩先寫衣食之事,說同谷和暖,物產豐富,景物宜人,可解決衣食等問題;再追述離開秦州的原因;後寫發秦州的情景。
作品名稱 發秦州
作 者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發秦州⑴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⑵。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⑶。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衝,實恐人事稠⑺。
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⑻。
溪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⑼。
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⑽。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⑾。
中宵驅車去⑿,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⒀。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⒁。
作品注釋
⑴古秦州,今屬甘肅省天水市。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謀」,語苦而趣。問,尋求。樂土,富裕地區。因無食故欲就樂土。南州,猶南方。這裡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氣暖,因無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實有此想。以上四句敘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寫同谷氣候和暖,可解決無衣問題。漢源,同谷鄰縣。「聞」字緊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據傳聞來寫的。杜甫此時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寫同穀物產豐富,可解決無食問題。栗亭,屬同谷縣。薯蕷,俗名山藥。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間所釀之蜜。 ⑹以上四句寫同谷景物宜人,並可供遊覽。方舟,兩舟並行,實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見得地面甚廣。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衝,要道或要塞。地勢高,故曰府。稠,煩雜。 ⑻此二句是說既要應接來往官員,又無山水可以登臨。 ⑼異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種種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寫發秦州時情景,方是寫實。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發,並因此得病,所以說「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⒀此二句出門時仰望天空所見,景中含情。詩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雲霧蒼茫,終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見大,由近及遠。「吾道」二字雙關,充分表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可與《空囊》詩「吾道屬艱難」一話互參。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題下原註:「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紀行。」詩言「十月交」,知從秦州出發是在這年十月。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