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俗所称师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俗所称师旅》

原文

世俗所称师旅[1],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2]。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3],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4]。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5]。悲夫[6]!

段意

写作者的评论。作者针对孙膑被刑于庞涓,吴起说魏武侯为政应修德,自己在楚却刻暴少恩终遭射杀的史实,用以证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正确。

注释

  [1]称师旅:谈论军旅之事。

  [2]施设:实施。

  [3]孙子筹策庞涓明矣:孙膑通过筹谋策画使庞涓一败再败太高明了。筹策,犹谋画。明,高明。

  [4]蚤:通“早”。

  [5]刻暴少恩:刻毒残暴少施恩德。

  [6]悲夫:慨叹孙、吴二人能言不能行,使自己都受害,实在可悲。按:司马迁这段议论并不妥当,其材料无法证明其观点的正确。孙膑的智在于用兵时对付明显的敌人上,他两败魏军,逼迫魏军统帅庞涓自刭,足以证明他既能言也能行。而对于同窗朋友则以诚相待,根本不会料到有从背后射来的暗箭。故孙膑被刑于庞涓事,不能证明孙膑能言不能行。对吴起的议论更为失当。吴起相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是历史的进步。改革的结果,使楚国以强大之态屹立于南方,但这种改革又触动了故楚之贵戚的既得利益。寡恩于故楚之贵戚,则多恩于战斗之士,此正是其为政修德的表现,不可视为“刻暴少恩”。故吴起因改革亡其躯也不能证明吴起能言不能行。[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