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俗所稱師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俗所稱師旅》

原文

世俗所稱師旅[1],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2]。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3],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4]。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5]。悲夫[6]!

段意

寫作者的評論。作者針對孫臏被刑於龐涓,吳起說魏武侯為政應修德,自己在楚卻刻暴少恩終遭射殺的史實,用以證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正確。

注釋

  [1]稱師旅:談論軍旅之事。

  [2]施設:實施。

  [3]孫子籌策龐涓明矣:孫臏通過籌謀策畫使龐涓一敗再敗太高明了。籌策,猶謀畫。明,高明。

  [4]蚤:通「早」。

  [5]刻暴少恩:刻毒殘暴少施恩德。

  [6]悲夫:慨嘆孫、吳二人能言不能行,使自己都受害,實在可悲。按:司馬遷這段議論並不妥當,其材料無法證明其觀點的正確。孫臏的智在於用兵時對付明顯的敵人上,他兩敗魏軍,逼迫魏軍統帥龐涓自剄,足以證明他既能言也能行。而對於同窗朋友則以誠相待,根本不會料到有從背後射來的暗箭。故孫臏被刑於龐涓事,不能證明孫臏能言不能行。對吳起的議論更為失當。吳起相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是歷史的進步。改革的結果,使楚國以強大之態屹立於南方,但這種改革又觸動了故楚之貴戚的既得利益。寡恩於故楚之貴戚,則多恩於戰鬥之士,此正是其為政修德的表現,不可視為「刻暴少恩」。故吳起因改革亡其軀也不能證明吳起能言不能行。[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