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

原文

弘为布被[26],食不重肉[27]。后母死,服丧三年[28]。每朝会议[29],开陈其端[30],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31]。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32],辩论有馀[33],习文法吏事[34],而又缘饰以儒术[35],上大说之[36]。二岁中,至左内史[37]。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38],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39],皆倍其约以顺上旨[40]。汲黯庭诘弘曰[41]:“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42]:“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43]。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44],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45],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46],愿罢之[47]。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48]。发十策[49],弘不得一[50]。弘乃谢曰:“山东鄙人[51],不知其便若是[52],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53],奉禄甚多,然为布被[54],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55]。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56],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57]。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58]。且臣闻管仲相齐[59],有三归[60],侈拟于君[61],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62]。晏婴相景公[63],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64]!”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65],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66],外宽内深[67]。诸尝与弘有郤者[68],虽详与善[69],阴报其祸[70]。杀主父偃[71],徙董仲舒于胶西[72],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73]。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74]。

淮南、衡山谋反[75],治党与方急[76]。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77],使人由臣子之道[78]。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79],恐窃病死[80],无以塞责[81]。乃上书曰:“臣闻天下之通道五[82],所以行之者三[83]。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84],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85],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86];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鉴三王[87],建周道[88],兼文武[89],厉贤予禄[90],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驽之质[91],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92],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93],素有负薪之病[94],恐先狗马填沟壑[95],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96],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97],遭遇右武[98],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99],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100],君宜知之[101]。盖君子善善恶恶[102],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103],何恙不已[104],乃上书归侯[105],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106]。今事少闲,君其省思虑[107],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108]。居数月,病有瘳[109],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子度嗣为平津侯。度为山阳太守十馀岁,坐法失侯。

段意

记叙公孙弘出身布衣,家贫,事亲孝,及以贤良应召为博士,后官至丞相的经过,肯定他倡导儒学、生活俭朴、疏谏征伐、关心民瘼的品德,同时对其曲学阿世的行为及忌贤妒能的卑劣行径予以揭露。

注释

  [1]齐:齐地。在今山东。菑川国:封国名。在今山东淄博、潍坊两市间。薛县:县名。在今山东滕县南。

  [2]字:表字。

  [3]狱吏:管理监狱的官吏。

  [4]豕:猪。海上:海边。

  [5]《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修订而成。杂说:杂家之说。

  [6]建元: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

  [7]招贤良文学之士:建元元年十月,武帝亲自考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问以古今治道,应对者百余人。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8]是时:这时。

  [9]征:召;征召。以:凭借。博士:学官名。属于太常,掌古今史事顾问和书籍典守。汉武帝时始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置弟子员。

  [10]不能:无能。

  [11]病免归:借口有病,辞官回家。

  [12]有:又。

  [13]推上:推举。

  [14]让谢:辞让谢绝。

  [15]臣:古人的谦称。已:已经。尝:曾经。西应命:向西去长安应召。

  [16]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17]对策:应考者回答主试者提出的有关治国策略问题。

  [18]第:等第;名次。居下:居于下等。

  [19]策奏:对策文章呈进御前。

  [20]擢(zhuo):选拔;提拔。

  [21]拜:授予官职或爵位。

  [22]视:视察。

  [23]盛毁:极力诋毁。无所用:没有什么用处。

  [24]恢奇:杰出;不寻常。多闻:见多识广。

  [25]称:声称;说。人主:国君。病:忧虑。不广大:度量不广大。指心胸狭窄。

  [26]为:制作;使用。

  [27]重(chong)肉:两种肉食。

  [28]服丧:守孝。按规定,父、母去世服丧三年。公孙弘为后母服丧三年,足见其“孝谨”。

  [29]朝:上朝。会议:聚会、议事。

  [30]开陈其端:发表意见时只开个头作提示,不把主见直说出来,让武帝自己考虑该怎么办。又一说为: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提出来,让武帝选择。此解与“开”、“端”二词不符,与公孙弘表面敦原、谨慎、实为“阿世”的性格也不合。

  [31]面折庭争:当面反驳,当庭争辩。折,驳斥对方,使其折服。

  [32]敦厚:忠厚。

  [33]辩论:指言谈。有馀:很慎重,留有馀地。

  [34]习:熟悉。文法:文书、法令。吏事:公务。

  [35]缘饰:装饰。指从儒家学说中找根据。

  [36]说(yue):通“悦”,喜欢。

  [37]左内史:官名。掌治京师。

  [38]主爵都尉:官名。掌封爵之事。汲黯:事在《汲郑列传》。请间(jian):先后间隔着进谏皇帝,请皇帝接见。

  [39]至上前:到皇帝面前。

  [40]倍:通“背”,违背。顺:顺从。上旨:皇帝的旨意。

  [41]诘:质问;责问。

  [42]谢:谢罪;道歉。

  [43]然弘言:以弘言为然。意动用法,认为弘说的对。

  [44]张欧:字叔,当时任御史大夫。免:免职。

  [45]数(shuo)谏:屡次进谏。

  [46]罢(pi)敝中国:使中原地区疲惫衰败。奉:供给。此处有经营的意思。无用之地:泛指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47]愿罢之:希望停止下来。

  [48]朱买臣:武帝时历任中大夫等职。难:质问;反驳。便:方便。

  [49]发十策:提了十个问题。

  [50]不得一:一个也没答上。

  [51]山东: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统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52]若是:像这样。

  [53]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系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高长官。

  [54]然为布被:可是(他)盖用麻布做的被子。

  [55]有之:有这事。

  [56]九卿:指任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种官职的人。

  [57]诚:确实。

  [58]饰诈:虚伪、欺诈。钓名:沽名钓誉。

  [59]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齐桓公任他做卿(相当于后来的“相”)。

  [60]三归:三处府第。按:“三归”有多种解释,此取一。

  [61]侈拟于君:奢侈的程度可与国君相比。

  [62]僭(jian):越。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礼仪或器物等。

  [63]晏婴:齐景公时的卿。

  [64]陛下:对帝王的尊称。安得:怎能。

  [65]卒:终于。

  [66]意忌:猜疑、妒忌。

  [67]外宽内深:表面宽洪大量,内心深不可测。

  [68]郤(xi):通“隙”,嫌隙,仇怨。

  [69]详(yang):通“佯”,假装。

  [70]阴报其祸:(弘)暗中用灾祸来报复他。

  [71]杀主父偃:事在下文。

  [72]徙:外调。董仲舒: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曾建议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采纳。胶西:封国名。地在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县以北。

  [73]食一肉:吃饭时只用一个肉菜。脱粟:仅仅脱去谷皮的糙米。言其很节俭。

  [74]贤之:以之为贤(意动用法)。认为他有贤德。指他自己节俭却用奉禄资助故人、宾客。

  [75]淮南、衡山谋反: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泄自杀,牵连被杀者数万人。

  [76]治:惩治。党与:朋党。方急:正紧迫。

  [77]填(zhen)抚:安抚。填,通“镇”,安定。

  [78]由:经由,遵循。

  [79]奉职不称:不称职。

  [80]窃:默默地。

  [81]塞责:搪塞责任。

  [82]天下之通道五……然后知所以治人:语出《礼记·中庸》,个别文字有出入。通道:常道。五:五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

  [83]所以:用以。三:三个方面。即智、仁、勇。

  [84]通德:常德。《中庸》原作“达德”。

  [85]以下三句,《中庸》作“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以本文为序)努力实践近于仁,勤学好问近于智,知道羞耻近于勇。

  [86]所以:(怎样)用来。自治:自我约束;自我修养。

  [87]鉴:借鉴。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

  [88]周道:周朝的治国原则。

  [8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90]厉:通“励”,勉励。贤:贤能(之人)。予禄:给他们俸禄。

  [91]罢(pi)驽:低能庸劣(谦词)。驽,劣马,引伸为才能低下。质:素质。

  [92]过意:特意降恩。卒伍:本指军队编制。此处指平民。

  [93]行能:德行、才能。

  [94]素:平时。负薪之病:自称有病的婉转说法。意思是背柴劳累,体力尚未恢复。

  [95]先:先于。填沟壑(he):自称朝不保夕,很快就会先于狗马而死去,尸体抛进山沟。

  [96]乞骸骨:封建时代官员因年老自请退休的婉词。

  [97]守成尚文:保持前人开创的大业并崇尚文德。

  [98]遭遇右武:遭遇乱世则尚武。右,古代以右为尊。

  [99]宿昔:过去;从前。庶几:侥幸;勉强。

  [100]惟:只想。共:共同。治:治理(国家)。

  [101]君宜知之: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意。

  [102]盖:发语词。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善善:赞许善良。前一个“善”字作动词用。恶(wu)恶:憎恶丑恶。用法同“善”。

  [103]罹(li):遭遇。

  [104]何:什么。恙:病。已:止。全句是说:有何病不能痊愈。

  [105]乃:竟然。

  [106]章:彰明;显扬。

  [107]其:应当。

  [108]因:于是。赐告:古代官吏休假称“告”,假满而赐予续假称“赐告”。杂帛:各种丝织品。

  [109]瘳(chou):病愈。[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