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恢奇多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恢奇多聞》

原文

弘為布被[26],食不重肉[27]。後母死,服喪三年[28]。每朝會議[29],開陳其端[30],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31]。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32],辯論有餘[33],習文法吏事[34],而又緣飾以儒術[35],上大說之[36]。二歲中,至左內史[37]。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38],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39],皆倍其約以順上旨[40]。汲黯庭詰弘曰[41]:「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42]:「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43]。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張歐免[44],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弘數諫[45],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46],願罷之[47]。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48]。發十策[49],弘不得一[50]。弘乃謝曰:「山東鄙人[51],不知其便若是[52],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53],奉祿甚多,然為布被[54],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55]。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56],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57]。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58]。且臣聞管仲相齊[59],有三歸[60],侈擬於君[61],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62]。晏嬰相景公[63],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64]!」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65],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66],外寬內深[67]。諸嘗與弘有郤者[68],雖詳與善[69],陰報其禍[70]。殺主父偃[71],徙董仲舒於膠西[72],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73]。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74]。

淮南、衡山謀反[75],治黨與方急[76]。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77],使人由臣子之道[78]。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79],恐竊病死[80],無以塞責[81]。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82],所以行之者三[83]。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84],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85],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86];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87],建周道[88],兼文武[89],厲賢予祿[90],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駑之質[91],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92],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93],素有負薪之病[94],恐先狗馬填溝壑[95],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印,乞骸骨[96],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97],遭遇右武[98],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99],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100],君宜知之[101]。蓋君子善善惡惡[102],君若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103],何恙不已[104],乃上書歸侯[105],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106]。今事少閒,君其省思慮[107],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108]。居數月,病有瘳[109],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子度嗣為平津侯。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段意

記敘公孫弘出身布衣,家貧,事親孝,及以賢良應召為博士,後官至丞相的經過,肯定他倡導儒學、生活儉樸、疏諫征伐、關心民瘼的品德,同時對其曲學阿世的行為及忌賢妒能的卑劣行徑予以揭露。

注釋

  [1]齊:齊地。在今山東。菑川國:封國名。在今山東淄博、濰坊兩市間。薛縣:縣名。在今山東滕縣南。

  [2]字:表字。

  [3]獄吏:管理監獄的官吏。

  [4]豕:豬。海上:海邊。

  [5]《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修訂而成。雜說:雜家之說。

  [6]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

  [7]招賢良文學之士:建元元年十月,武帝親自考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問以古今治道,應對者百餘人。賢良文學: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8]是時:這時。

  [9]征:召;徵召。以:憑藉。博士:學官名。屬於太常,掌古今史事顧問和書籍典守。漢武帝時始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置弟子員。

  [10]不能:無能。

  [11]病免歸:藉口有病,辭官回家。

  [12]有:又。

  [13]推上:推舉。

  [14]讓謝:辭讓謝絕。

  [15]臣:古人的謙稱。已:已經。嘗:曾經。西應命:向西去長安應召。

  [16]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

  [17]對策:應考者回答主試者提出的有關治國策略問題。

  [18]第:等第;名次。居下:居於下等。

  [19]策奏:對策文章呈進御前。

  [20]擢(zhuo):選拔;提拔。

  [21]拜:授予官職或爵位。

  [22]視:視察。

  [23]盛毀:極力詆毀。無所用:沒有什麼用處。

  [24]恢奇:傑出;不尋常。多聞:見多識廣。

  [25]稱:聲稱;說。人主:國君。病:憂慮。不廣大:度量不廣大。指心胸狹窄。

  [26]為:製作;使用。

  [27]重(chong)肉:兩種肉食。

  [28]服喪:守孝。按規定,父、母去世服喪三年。公孫弘為後母服喪三年,足見其「孝謹」。

  [29]朝:上朝。會議:聚會、議事。

  [30]開陳其端:發表意見時只開個頭作提示,不把主見直說出來,讓武帝自己考慮該怎麼辦。又一說為:把問題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來,讓武帝選擇。此解與「開」、「端」二詞不符,與公孫弘表面敦原、謹慎、實為「阿世」的性格也不合。

  [31]面折庭爭:當面反駁,當庭爭辯。折,駁斥對方,使其折服。

  [32]敦厚:忠厚。

  [33]辯論:指言談。有餘:很慎重,留有餘地。

  [34]習:熟悉。文法:文書、法令。吏事:公務。

  [35]緣飾:裝飾。指從儒家學說中找根據。

  [36]說(yue):通「悅」,喜歡。

  [37]左內史:官名。掌治京師。

  [38]主爵都尉:官名。掌封爵之事。汲黯:事在《汲鄭列傳》。請間(jian):先後間隔着進諫皇帝,請皇帝接見。

  [39]至上前:到皇帝面前。

  [40]倍:通「背」,違背。順:順從。上旨:皇帝的旨意。

  [41]詰:質問;責問。

  [42]謝:謝罪;道歉。

  [43]然弘言:以弘言為然。意動用法,認為弘說的對。

  [44]張歐:字叔,當時任御史大夫。免:免職。

  [45]數(shuo)諫:屢次進諫。

  [46]罷(pi)敝中國:使中原地區疲憊衰敗。奉:供給。此處有經營的意思。無用之地:泛指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

  [47]願罷之:希望停止下來。

  [48]朱買臣:武帝時歷任中大夫等職。難:質問;反駁。便:方便。

  [49]發十策:提了十個問題。

  [50]不得一:一個也沒答上。

  [51]山東:地區名。戰國、秦、漢時代,統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

  [52]若是:像這樣。

  [53]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系負責國家軍政大事的最高長官。

  [54]然為布被:可是(他)蓋用麻布做的被子。

  [55]有之:有這事。

  [56]九卿:指任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種官職的人。

  [57]誠:確實。

  [58]飾詐:虛偽、欺詐。釣名:沽名釣譽。

  [59]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人,齊桓公任他做卿(相當於後來的「相」)。

  [60]三歸:三處府第。按:「三歸」有多種解釋,此取一。

  [61]侈擬於君:奢侈的程度可與國君相比。

  [62]僭(jian):越。指下級冒用上級的名義、禮儀或器物等。

  [63]晏嬰:齊景公時的卿。

  [64]陛下:對帝王的尊稱。安得:怎能。

  [65]卒:終於。

  [66]意忌:猜疑、妒忌。

  [67]外寬內深:表面寬洪大量,內心深不可測。

  [68]郤(xi):通「隙」,嫌隙,仇怨。

  [69]詳(yang):通「佯」,假裝。

  [70]陰報其禍:(弘)暗中用災禍來報復他。

  [71]殺主父偃:事在下文。

  [72]徙:外調。董仲舒:西漢著名的經學大師,曾建議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採納。膠西:封國名。地在今山東膠河以西、高密縣以北。

  [73]食一肉:吃飯時只用一個肉菜。脫粟:僅僅脫去穀皮的糙米。言其很節儉。

  [74]賢之:以之為賢(意動用法)。認為他有賢德。指他自己節儉卻用奉祿資助故人、賓客。

  [75]淮南、衡山謀反: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春,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泄自殺,牽連被殺者數萬人。

  [76]治:懲治。黨與:朋黨。方急:正緊迫。

  [77]填(zhen)撫:安撫。填,通「鎮」,安定。

  [78]由:經由,遵循。

  [79]奉職不稱:不稱職。

  [80]竊:默默地。

  [81]塞責:搪塞責任。

  [82]天下之通道五……然後知所以治人:語出《禮記·中庸》,個別文字有出入。通道:常道。五:五個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

  [83]所以:用以。三:三個方面。即智、仁、勇。

  [84]通德:常德。《中庸》原作「達德」。

  [85]以下三句,《中庸》作「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意思是:(以本文為序)努力實踐近於仁,勤學好問近於智,知道羞恥近於勇。

  [86]所以:(怎樣)用來。自治:自我約束;自我修養。

  [87]鑒:借鑑。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88]周道:周朝的治國原則。

  [8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90]厲:通「勵」,勉勵。賢:賢能(之人)。予祿:給他們俸祿。

  [91]罷(pi)駑:低能庸劣(謙詞)。駑,劣馬,引伸為才能低下。質:素質。

  [92]過意:特意降恩。卒伍:本指軍隊編制。此處指平民。

  [93]行能:德行、才能。

  [94]素:平時。負薪之病:自稱有病的婉轉說法。意思是背柴勞累,體力尚未恢復。

  [95]先:先於。填溝壑(he):自稱朝不保夕,很快就會先於狗馬而死去,屍體拋進山溝。

  [96]乞骸骨:封建時代官員因年老自請退休的婉詞。

  [97]守成尚文:保持前人開創的大業並崇尚文德。

  [98]遭遇右武:遭遇亂世則尚武。右,古代以右為尊。

  [99]宿昔:過去;從前。庶幾:僥倖;勉強。

  [100]惟:只想。共:共同。治:治理(國家)。

  [101]君宜知之:你應該知道我的心意。

  [102]蓋:發語詞。君子: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善善:讚許善良。前一個「善」字作動詞用。惡(wu)惡:憎惡醜惡。用法同「善」。

  [103]罹(li):遭遇。

  [104]何:什麼。恙:病。已:止。全句是說:有何病不能痊癒。

  [105]乃:竟然。

  [106]章:彰明;顯揚。

  [107]其:應當。

  [108]因:於是。賜告:古代官吏休假稱「告」,假滿而賜予續假稱「賜告」。雜帛:各種絲織品。

  [109]瘳(chou):病癒。[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