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至邯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至邯郸》

原文

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3],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4],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5]。”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6],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7]。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8]。张耳、陈馀说武臣曰:“王王赵[9],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10],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赵王乃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11],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馀患之[12]。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13]:“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馀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14]?”乃走燕壁[15]。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16],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17],以持赵心[18]。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19],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20],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21]。

段意

写张耳陈馀怨恨陈涉、拥立武臣为赵王之事。一、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陈馀升任为大将军,张耳升任为右丞相。二、劝说武臣不听陈涉调遣(向西发兵击秦),而派将兵向北取燕、代,向南收河内以扩充赵王地盘。三、赵王部下韩广取燕后自立为燕王,并乘便劫持了赵王想分赵一半土地,一伙夫利用张耳陈馀的声威与实力智迎赵王而归。

注释

  [1]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秦时置邯郸郡。

  [2]至戏(xi)却:到戏地退兵。戏,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边。却,退却。

  [3]徇(xun)地:攻取占领土地。

  [4]介居:独处。

  [5]时间不容息:言时机稍纵即逝。

  [6]族:灭族,杀死整个家族。

  [7]徙系(ji):迁徙拘囚。

  [8]趣(cu):通“促”,急,赶快。

  [9]王王赵:王称王于赵。

  [10]毋西兵:不要往西发兵。

  [11]间(jian)出:乘空闲私自外出。间:“闲”的俗字,空隙。

  [12]患之:为之忧虑。

  [13]厮养卒:伙夫。谢:告诉。言有个伙夫告诉同舍中之人。

  [14]若:你。

  [15]壁:营垒。言伙夫跑到燕营。

  [16]棰(chui):鞭子。此句言不用兵革,驱马便得赵数十城。

  [17]少(shao)长(zhang):年纪大小。

  [18]持赵心:掌握赵国人心。

  [19]易:轻视。

  [20]左提右挈(qie):相互扶持。

  [21]为御:为(赵王)驾驶车马。[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