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至邯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至邯鄲》

原文

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3],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策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4],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5]。」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6],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7]。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8]。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9],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10],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11],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12]。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13]:「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14]?」乃走燕壁[15]。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16],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17],以持趙心[18]。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19],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20],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21]。

段意

寫張耳陳餘怨恨陳涉、擁立武臣為趙王之事。一、勸說武臣自立為趙王,陳餘升任為大將軍,張耳升任為右丞相。二、勸說武臣不聽陳涉調遣(向西發兵擊秦),而派將兵向北取燕、代,向南收河內以擴充趙王地盤。三、趙王部下韓廣取燕後自立為燕王,並乘便劫持了趙王想分趙一半土地,一夥夫利用張耳陳餘的聲威與實力智迎趙王而歸。

注釋

  [1]邯鄲:戰國時趙國都城,秦時置邯鄲郡。

  [2]至戲(xi)卻:到戲地退兵。戲,地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北戲水邊。卻,退卻。

  [3]徇(xun)地:攻取占領土地。

  [4]介居:獨處。

  [5]時間不容息:言時機稍縱即逝。

  [6]族:滅族,殺死整個家族。

  [7]徙系(ji):遷徙拘囚。

  [8]趣(cu):通「促」,急,趕快。

  [9]王王趙:王稱王於趙。

  [10]毋西兵:不要往西發兵。

  [11]間(jian)出:乘空閒私自外出。間:「閒」的俗字,空隙。

  [12]患之:為之憂慮。

  [13]廝養卒:伙夫。謝:告訴。言有個伙夫告訴同舍中之人。

  [14]若:你。

  [15]壁:營壘。言伙夫跑到燕營。

  [16]箠(chui):鞭子。此句言不用兵革,驅馬便得趙數十城。

  [17]少(shao)長(zhang):年紀大小。

  [18]持趙心:掌握趙國人心。

  [19]易:輕視。

  [20]左提右挈(qie):相互扶持。

  [21]為御:為(趙王)駕駛車馬。[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